文档介绍:进修学习总结的范文
首先,感谢组织上给我一次深造的机会,在为期3个月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学习过程中,系统学习了经济类课程9门,公共管理类课程14门,传统文化类课程14门,文明礼仪,中国外热点问题分析等7门,总计44门必修课。还利用晚上时间选听各类教授汇报。学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也就是我今天向各位领导汇报的专题就是六个字:博学、深思、践行。
第一,所谓“博学”就是博采众长:明确友好发展思绪。
在职学习的根本目标在于不停提升工作标准。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感慨最深的莫过于中华传统文化——友好发展思想。中华文化“和为贵”的思想一脉相承:从《周易》提出“太和”,儒家经典《论语》提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到道家提出“归一”、“万物得一而生”;到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到法家提出“众同心以共立之”、“天时、人心、技能、势位,四者和则成事”;到以后的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以后儒释道学,宋明清以来的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等等,“友好发展”的思想贯穿一直。教授们将中华文化基础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刚健有为;二是和和中;三是崇德利用;四是天人协调。其中三个方面包含了“友好发展”的思想。
经过其它学科的学习,深入丰富了“友好发展”思想。诸如经济学自由市场调整理论,现代管理心理学“人本化”组织行为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服务”“放权”理念等,均和中国传统文化“友好发展”思想相得益彰,为我们深入传承和发展友好发展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所谓“深思“就是传承发展:把握友好发展关键。
经过学习,我认为友好发展关键是八个字:建立秩序、均衡发展。
1.“秩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友好发展”的关键内涵。《周易》中“太和”概念,把自然界万物的起始称为“元”;把万物的生长称为“亨”;把万物的成熟称为“利”;把万物的完成称为“贞”,“元、亨、利、贞”是一个“自然秩序”,这种自然的最完美的“友好”叫作“太和”。以后历朝历代相关自然友好,人和自然友好,人和人的友好(社会生活友好),人本身内外的友好等观念大致全部是发挥的这个思想。
“物有本末,事有一直,知所前后,则近道矣”。作为管理者,工作中首先要分清楚本末、事中和前后,建立一个秩序。我从事教育财务管理,多年来一直依据“一保安全,求稳定;二保业务,求发展;三保质量,求特色”的工作秩序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面对现在顺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教育财务管理工作一样存在一个再发展、再提升的问题。一是继续加强“教育链”建设。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在职教育、终生教育,必须注意结构优化,关键突出,层次分明,全方面提升教育为顺义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二是继续加强“规范化”建设。抓住北京市初中校建设工程和高中新课程改革两个契机,开启校园软硬件建设达标工程,本着效益优先,适度超前的标准,依据系列化、序列化、层次化的要求开展工作,努努力争取取使有限的教育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益。
2.“均衡化”是友好发展思想的实现路径。传统文化提倡“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的“时中”心法。所谓“时中”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友好中求均衡,从均衡中求进步。多年来少数人视“冲突”为“权变”的同义词,亦即以“友好”、“均衡”为不知权变、不能进步的最大障碍,完全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