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描写春天的诗词歌赋】关于春天的诗词歌赋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完全被绿化了,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整个春天都被绿色覆盖了。
一、《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
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边塞名篇。
《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 安史之乱 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 征河西、安西兵赴行 至德二年二月载: 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 安史之乱 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 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 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 压卷之作 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他一般不可能说出 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 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 阳关 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 渭城 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 故人 ,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
那么, 阳关 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 倒叙 )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 我 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 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
因此,诗中的 西出阳关 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 阳关 。长期以来, 西出阳关 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 一语双关 :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 西出阳关 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 西面出去 ,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 西出阳关 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 西面出来 ,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
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 西面出来 误解成了从 西面出去 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
玉门关 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 阳关 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 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