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张华庭·画尽天堂烟雨
张华庭是我的同乡。 据民载:张华庭,字锦炎,号晴村,又洺溪钓者,幼时酷好绘画,事及长,辞商家居,用心诣习,遂成名手。初多花卉,学吴昌硕,嗣书山水,略仿石谷,烟雨追慕米氏父子,含有独到。晚年笔墨风竹一时,颇为武安艺林增色。
在接下来的文字里,叙述或许比想象更直接。
在大多数的人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年轻的华庭却早早来到山西太原,经商谋生,她的内心没有入仕的渴望,所以也就没有屡中不第的心灰意冷,更不曾想过要做一个逃避现实的隐士而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种情况全部不属于年轻的张华庭。华庭自幼聪慧,移居太原,深得其岳父大人的器重,成为其得力助手。不过,她内心一直对绘画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让她做出在常人看来不可理喻的行为。
她的岳父经营绸缎生意,自然免不了到江南杭州进货,鉴于华庭的年轻聪慧,这项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她的肩上,第一次进货回来,华庭就以自己独到的审美眼光购得一批和众不一样的丝绸,而且很快被抢购一空。岳父自然地心中欢喜,再以后。她的岳父就让她带上足够的银两,专门常住杭州,变进货为坐地发货,这么,华庭在杭州就有了足够的时間去欣赏那人間天堂的美景,这愈加激发了她内心的悸动。这么说来,一个为了自己的书画勇于丢掉赖以生存的依靠,确实很人所为,也让我紧迫地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诱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不过,从这区区不足百字的史料记载却是表象的、肤浅的,更让我如坠雾里云里。有幸在张兰所所著《武安古城迷踪》中看到了相关张华庭的文字记载,心中略微感到些许的抚慰。
在我的眼前,出现了这么的一幅画面——
三月,烟雨江南,在素有些人間天堂的杭州城,一个赢弱的书生,一袭长袍穿在她的身上,好像玉树临风,一把油纸伞撑开,遮挡住从天而来的丝丝细雨,远处的湖光山色全部被这霏霏细雨氤氲在梦幻般的情景之中,这个青年被眼前江南三月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止不住停下脚步,环视四面,不禁轻轻地呀了一声:好一个人間仙境。此人就是张华庭。
华庭在烟雨朦胧的杭州城边走边欣赏着,不知不觉走到一座寺庙前,庙门虚掩着,隔着门缝,华庭看到一位僧人坐在寺院里,正在用心致志地作画,华庭身不由己推门而进,这一推,改变了华庭的命运,在以后的七年里,华庭再没有离开过杭州一步。
我并不知道这位僧人画家是谁,县志上也没有明确的交代,不过我知道,清末,在杭州,聚集了众多的奇才子,这其中,就包含被称为清末“海派四杰”的吴昌硕和任伯年。
受徐渭和八大山人的影响,吴昌硕最擅长花卉写意,她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经常是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这个在安东只做了30天县令便拂袖而去却自刻“一月安东令”印的人却是以后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人自然成了青年华庭的崇敬偶像。在最初的学习中,华庭自然地从描摹花卉入手,有了僧人老师的指点,有了描摹的偶像,华庭的画作技巧和功力自然地水涨船高。然而,本身就生活在山水美景之間,风景自然地入画、入心,华庭的山水画略仿奇人石谷。石谷,号耕烟散人,虞山派的开创者,主攻山水,而被称为“宋四家”的米芾以她的“枯木松石,时出新意,又是山水古今相师,少出尘格,因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的画风也对华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