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漂亮行草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是比较晚出的书体。从形态上说,“行”者,和“坐”、“跑”相对而言。《说文解字》云:“行者,人之步趋也。”行书最初又叫“行押书”、“行狎书”。发展了近千年的行书,到底有什么样的书法之美呢?下面是XX为你整理的行书书法作品,期望对你有用!
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字体的演变
行书首先是书写方便:行书对楷书的部分做了简化处理,或减省点画,或并合线条。如“话”字的“言字旁”,原楷书繁写为七画,写行书就只有两画。其次笔法流动自如:增加勾挑和牵丝。写楷书要求点画分明,一笔一画地写,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勾挑和牵丝,便显得笔势流动,意态活泼;用笔灵活:行书用笔比楷书灵活,一样的点画写法不大受约束。如“戈”字,横画写好后,能够从右侧上去绕一下再写戈勾;也可直接从右侧翻笔上去写戈勾;体态改变多:因为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所以其活动范围广,一个字会有好多个写法,改变多。如“花”字的四个字头,写得有收有放,工整有致,同中有异,多样而统一,饶有趣味。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书写时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因此用以初稿、信函、随笔等,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是古今人士学习书法,尤其重视此种字体,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字体。所以,项穆《书法雅言》概括说:“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行书中最着名的当数王羲之的“兰亭序”,虽是一份初稿,但可作行楷书的代表,其用笔灵动秀活,结体欹侧多姿,布白参差错落,而单字基础独立;在唐代受到唐太宗的喜爱,在遗诏中将原本跟她随葬,现在存世的只有摹本。
行书含有紧粘其它书体的特点。因此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含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行书能够分为真行、行草两个层面。真行是比较规整近似于真书的行书。据唐代张怀的《书议》记:“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意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真行”亦称“楷行”、“行楷”。世间以王羲之为“真行”第一人。而行草:比较流动,近于草书的行书。亦称“行草”。但“行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