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金皇后的教训:金皇后
金皇后在太行山名气可大哩!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九四四年太行山的生产展览会上。她在那个展览会上,独自占着一座“金皇后宫”。皇宫外面,塑着她的放大像——水桶粗的一颗玉蜀黍棍子。这种玉蜀黍是美国的一个改良品种,名字就叫金皇后。
“皇宫”内陈列金皇后穗子,虽说没有水桶粗,却也粗壮得一把也捏不拢。全穗一尺多长,上下差不多通常粗细,籽粒的面上有马牙形的凹陷,黄色,一行一行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那种沉甸甸的样子,使人担心到黍秸怎么担负得起!
陈列在“皇宫”内的,还有去了几行籽粒的穗子,露出里面的棒子,颜色紫褐,细长,说明书上注明是纯种金皇后的。另外一堆注明是串了种的棒子的颜色较浅,还有是纯白色的,形状比纯种的粗短,籽粒也较小。说明员说:通常好品种种植时全部要注意保持纯种,预防它杂交退化。因此在同一个植区内,要没有其余品种混杂才好。
宫内陈列的模型,还说明金皇后下种要稀,因为她的秸杆高大。模型上还标明了适它的尺寸。
农民对这种品种的意见,图表上也说明到了,农民说它出粉较少。可是,图表上说,按它每亩出产的数量合算起来,出粉仍是多得多了。
这次展览会以后,金皇后的信徒就多了,我也是拜倒在它宝座之前的一个。有关避免杂交的困难,下种距离等耕作技术应怎样掌握,却没有引发注意。
第二年干部业余生产运动中,我们机关里的同志,异口同声全部要种金皇后,特地派人去农林局,换来了一小口袋种子。我们便在各人开的小块生产地上,热情地投下了这种科学的种子。
这年秋天,金皇后的穗子刚像胳膊一样伸起的时候,农民们的饭锅里,早已煮着又香、又甜的、当地种的嫩玉蜀黍了。金皇后的生长久长,成熟的迟。我们耐心她等着。等到它能够煮吃时,一个不小的失望却降到了我们头上,原来它既不香、又不甜,粗粝得怪难吃的。这时我才想起,在展览会上就听到说明员说过,农民曾经反应这种玉蜀黍的面不甜,不很好吃,新鲜的煮吃更不好,当初,我只觉行走乡罗嗦,完全同意说明员的意见:产量大就行了么。到这时才感觉到,这真是一个不小的缺点。
不过仔细想来,这也不能怨金皇后,因为在它的原籍美国,玉蜀黍关键是用来做饲料,和制粉工业原料,并不大宗食用。在咱这里要求不一样了,咱就应该根据自己的要求,另选“高明”。可是我们
光看产量,就把它搬用过来,当然极难完全适宜。以后选择优良品种,就不能单凭产量,而是要先考虑我们农民的需要,这应该是金皇后给我们的第一点教训。
四六年秋天,长治召开劳动英雄大会。我去参观,途经金皇后的大量推广区黎城,老乡院子里很多堆满了粗大的金皇后穗子,洋溢着丰收的气象。不过细看那些穗子时,杂交,退化的砚象就表现出来了:棒子的颜色变了,籽粒的排列也不很整齐了。我和她们谈到预防杂交的问题,农民们感到很困难,因为“公家”又不能供给足够的种子给全部的农民;其次,互助组织不普遍,要做到种什么品种,全部一律种什么品种,还很困难。另外,金皇后太瘠地,全部种上金皇后,粪就不够。
因此照这么看来,金皇后的推广应访有一定程度。等我到了劳英大会上,我才知道,我们不但在比较适宜的地域有些勉强推广,而且还推广到了对金皇后不适宜的她区。有位高山区的劳动英雄说:她们那里的金皇后遭了早霜,减了收。群众说它的日月大,不欢迎,思想极难打通。我们的科学推广工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