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4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xq93485240 2021/3/14 文件大小:4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部分在复****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
1、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了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 学****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学****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的重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2. 教学的难点: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大约)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必修2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引入
 
 
1min
在必修2中我们已学****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现在回顾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
周期表有7个横行18个纵行,分别叫做周期、族。18个纵行分为16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第VIII族、1个零族。
通过复****回顾已学知识引入新知识,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提问
 
1min
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周期序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提问
 
1min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何特点?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重复1~8的周期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