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当前网络舆情传播新趋势分析——“东莞扫黄”网上舆论现象为例1.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当前网络舆情传播新趋势分析——“东莞扫黄”网上舆论现象为例1.doc

上传人:pk5235 2016/5/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当前网络舆情传播新趋势分析——“东莞扫黄”网上舆论现象为例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专业资料参考首选当前舆情传播新趋势分析——以“东莞扫黄”网上舆论现象为例李文富陈帆帆 2014 年2月9日, 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业, 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扫黄”行动,引发境内外舆论高度关注,同时引发网上围观和“起哄”。传统主流媒体和传统社会治理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与强大的民间舆论场“遭遇”,展现出舆情传播新变化、新规律。一、“东莞扫黄”舆情传播新趋势由网民对主流媒体的逆反性吐槽开始,“东莞扫黄”舆论风暴呈现出典型的“起哄”特征和较为鲜明的移动互联网场域下的舆情传播新趋势。(一) 网民从 PC 客户端向移动客户端转移, 形成“人机一体”的“移动舆论场”。以“东莞扫黄”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指数搜索显示(数据截至 2月 24日 19: 00) ,整体搜索指数为 36453 ,移动搜索指数为 25292 ,占比达 % ;带有明显倾向的关键词“东莞挺住”整体搜索指数为 14,661 ,移动搜索指数为 8,985 ,占比达 % 。此外,“东莞挺住” PC 端舆论指数在 2月 10 日达到峰值 27370 后呈持续下降态势; 而移动客户端在舆论指数继 2月10 日形成小高峰之后, 又于 2月 12 日形成新的峰值 28150 , 然后才缓慢回落。传统“舆区”论坛、博客等平台的舆情聚集能力已经专业资料参考首选开始式微, 跟帖量很少。统计凯迪社区自 2014 年2月 10 日至 17 日约 300 个涉及东莞的帖文,仅有 4 个帖文的回复过百。天涯社区自 2014 年2月 10 日至 17 日约 170 个涉及东莞的帖文, 仅有 1 个帖文的回复过百,其他绝大多数为 0 回复。这表明,移动客户端已超过 PC 客户端成为重要的“舆区”。(二) 舆论场由“公开化”向“私密化”演变,形成移动互联网的“舆情雷区”。在“东莞舆情事件”中, 网民舆论向移动互联转移的主要阵地是微博和微信。“圈子化”互动是微信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这种传播在微信朋友圈内进行,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和点对点分享的针对性。圈子外的人员很难进入圈子了解情况。圈子内的任意个体既可以选择圈子内的所有成员作为信息传播受众,也可以选择其中任意的部分人群或任意个人作为信息传播受众,具有点对点、点对多传播的精准性与及时性,从而实现信息传播成效的最大化,埋下一颗又一颗难以监管的舆情地雷。(三)信息受众由“半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变,形成“圈子效应”。分析认为,如果传统媒体是向“陌生人社会”传播信息,微博等社交化媒体是以“粉丝”互动的方式向“半熟人社会”传播信息,则微信是在相互熟知的朋友圈内传播信息,是“熟人社会”的信息传播。据“东莞舆情事件”在微信里传播的实际分析发现,这种基于好友群、朋友圈的传播,具有较强说服力,能够及时、快速地传播信息,并且信息的接受度更高。热点事件经过裂变式、曾几何级式的扩散,更易生成社会舆论,形成专业资料参考首选“圈子效应”,对舆论传播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四)传播路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扩散,形成大量意见“微中心”。对“东莞扫黄”舆论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后发现: 一方面,以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为主的舆论中心,陷入了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为主的分散化的舆情“多中心”的包围和“对冲”。另一方面, 通过“ TRS 舆情监测软件”分析发现,“东莞扫黄”舆论在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