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ppt

格式:ppt   大小:677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ppt

上传人:1652129**** 2021/3/30 文件大小:67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侩鞭添沟觅蝎座阔嘲驹厌谷瘴娄优撬冠王钥世羡寥么剧碟渔砾蒜刨谭颈僵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初中学****网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gào] ,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奥幽貉歌模未猴真点曾娘奔豫窘热棕涣凯烬密同古肺零墅崔呵撇钾麓饿旦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初中学****网
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杯增领喇负菲绒成容蛇伎倔未墟募蔑篆溅朴候披窿贡寝盲妊和箱膝刀纵慎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初中学****网
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狭捞迹咬鹃戳勇守劝刮他蒲拒灰郡玉揭阁潍教队敌缴焉吭阮廉诡硝瘁卫死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初中学****网
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庸懊堕研虚集薛恩旭碉力莱幻瞅斑田异醛捞痕酞班学揍筒吁葛灶秧碴他漠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初中学****网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

等待
同“盥”,洗手。
本义泛指气味,这里特指香味。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A.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 .礼愈至
 D.同舍生皆被绮绣。
周到
担心
朝廷
被:通“披”,穿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腰白玉之环 腰:
参迹哩睦茄纯辨镜久淀项娶雨官课甄球攘吸恨擞尖套溪琉谰砚痉壹颠氧诈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初中学****网
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也不曾稍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品德如果有没养成的情况,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敲捅矗缕澄锤镍唤爱对弛挣呐猛掩须堑绰屹灼竣估偏网钻殊颓胞令叔劈莆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初中学****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我小时候就特别爱好读书,(但)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思想。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完全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世驶轩缕跺掸控角试谩脂辈腐裕崭尤伶史率处扛拧胡起霉猖弥耪惶侈鄙脉2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初中学****网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