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精品课件
总体规划框架
一核:是指由校园内城市次干道和校园环形道路共同围合形成的校园核心区,区域内布置开放性强的公共建筑。
两轴:一轴为串联校园东西由溪流、湖面、缓坡、草坪、树林等组成的生态绿带,自然灵动,这条生态轴线是东校区总体规划方案的特色和亮点;另一轴为贯穿校园南北的中央轴线,规整庄重。两轴与校园内主干道共同构建起校园规划的框架。
多中心:构建多中心校园,将开放性强的公共建筑规划在核心区的同时,把五大学部和其他主要公共建筑规划在校园主要景观节点及交通节点处,形成不同层级的校园中心,这样不但对校园功能进行了有效疏解,而且使人们能够从校园轴线和主干道等各个视角看到不同层级校园中心各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营造出逐渐展开的校园空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
精品课件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内容可分为七大大部分
一是作为公共教学的核心区
二是校园内的各个学院学院楼
三十国际区与学术交流中心
以及学校应具备的校前区,学生宿舍与食堂、体育运动区,后勤区等。
精品课件
功能布局
1、核心区
核心区由三条城市次干道和校园环形道路围合而成,位于校园用地中心,主要规划了图书馆、荣誉堂、未来学院、学生事务中心、公共教学楼、国际合作办学等建筑。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学术中心和标志性建筑,将其规划在核心区最重要位置、校园东西生态轴和南北中央轴的交汇处,成为360度的全景建筑。
荣誉堂包括博物馆、校友中心以及学校重要仪式场所,其地上建设内容包括大厅、台阶、草坪及景观水系等,氛围庄重;为了营造区域良好环境、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结合中国传统“藏”的寓意,将博物馆用房设计在地下。
未来学院偎依湖畔,智者乐水,流动的水系象征源源不竭的师生智慧和创新动力,汇聚的湖面象征潜移默化的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在湖畔规划未来学院,其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学科交叉融合、教师成长发展、学生创新发明的物理空间和硬件支持。
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学校各有关部门均在中心内设立办事窗口;同时学生事务中心还为师生提供自习、交流、研讨、小型文艺活动、咖啡、简餐、书店等功能空间。
国际合作办学用于学校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深入合作,引进大学交流合作、成果共享的平台。
公共教学楼对角布置于核心区的西南和东北,便于校内不同区域学部师生使用。
精品课件
功能布局
五大学部
经济、法政、人文、社会、理工五大学部和艺术学院围绕核心区分散布置在校园交通节点和景观节点处,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建筑空间和营造优美怡人的景观环境,实现多层级校园中心。
经济学部、法政学部建筑规模较大,且对外交流较多,规划在主、次校门位置,既便于交流需要,同时也提升了校园城市界面形象。艺术学院位于两大学部之间,起到纽带作用,相对两大学部严谨庄重的建筑氛围,更加彰显出自身浪漫自由的艺术特质。
校园东北区域紧邻城市绿地和运潮减河,景色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交融,将人文学部、社会学部规划此处,不仅有利于两大学部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而且有利于提升学校东北侧区域主要入口周边城市界面形象。
综合考虑水资源保护带、地铁震动影响和排污排气等多方面要求,在核心区东南侧、紧邻生态绿带位置规划了理工学部和公共实验中心,为学校发展高水平的理工科充分预留空间。
精品课件
功能布局
国际区与学术交流中心
规划方案重视提升学校的国际化,立足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需要,在校园西南区域规划了台。
在国际区北侧规划留学生宿舍,形成留学生教学和生活一体化的组团模式。
校园西南角紧邻城市街区,规划为学术交流中心,用于拓展、建设国家级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为学校产学研合作提供空间,促进学校产学研的孵化和输出。学术交流中心用地紧密联系城市,形成良好的校园与城市关系,体现学校“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理念。
精品课件
功能布局
校前区
考虑到公务人流密集和轨道交通的便利,在校园主入口东侧规划校前区,包括校部办公楼、会议中心、礼堂和音乐厅等建筑,实现校部办公、对外联络、社会交往等功能,使校园整体呈现外动内静、动静分区的格局,同时呈现良好的校园城市界面。
精品课件
学生宿舍与食堂
分散布置学生宿舍和食堂,与图书馆、公共教学楼、五大学部交错放置,并在宿舍用地范围内适量规划了小型运动场地、超市、银行ATM机等设施,学生可就近满足学习、住宿、就餐、交流、锻炼、购物等日常基本需求。
本科生宿舍布置在校园核心区及周边位置,临近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学生事务中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学校的氛围、传统和精神,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而且可以避免城市噪音干扰,提升校园城市界面形象。在标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