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隐性采访的泛化、危害及其规范化隐性采访最新案例2021.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隐性采访的泛化、危害及其规范化隐性采访最新案例2021.docx

上传人:书犹药也 2021/4/8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隐性采访的泛化、危害及其规范化隐性采访最新案例2021.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隐性采访的泛化、危害及其规范化隐性采访最新案例2021
摘要:隐性采访作为一个采访方法备受记者青睐,但现在出现了泛化现象,很多记者在采访中或假扮身份、或滥用职务之便、或利用隐性采访进行“诱导”活动、或流于形式等。这些现象在法律、道德和传输效果等方面造成了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对此,本文从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新闻法规,增强公众法律意识,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本身素质,重视人文关心等方面提出处理性对策,以期使广大新闻工作者能正确使用隐性采访,使隐性采访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隐性采访 泛化 危害 规范化
  隐性采访及其泛化现象
  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个采访方法”。①大家又称它为“秘密采访”或“暗访”。它是记者未经她人知晓和同意,对她人的活动进行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这种采访手段是在她人没有戒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所统计的内容直观而真实,因其“用事实说话”而备受记者青睐。但就现在而言,隐性采访则出现了泛化现象,其表现有以下几个:
  记者假扮身份。通常说来,假扮身份是隐性采访前的第一道“工序”。出于采访需要,大多数情况下,记者不得不参加到被采访的新闻事件中。从很多采访事例来看,记者饰演的角色能够说是多个多样,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想装扮什么就装扮什么,没有任何限制,有部分特定的人群记者是不能假扮的,不然,不是违法,就是违反职业道德。
  记者滥用职务之便。在采访活动中,出于采访报道考虑,记者会有意经过违犯法律的方法撰写报道,向读者和相关部门显示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种调查报道的动机即使善良,但却不是理智的行为。比如广东某报社记者为报道毒品犯罪内幕而假扮贩毒人员深入毒穴进行暗访,结果无法脱身弄假成真,事后只好向警方自首,面临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后果。
  记者采访中的“诱导”活动。“假扮”和“诱导”二者之间关系亲密,极难截然分开。这里所谈的“诱导”,关键是指记者依据“报料”线索饰演违法行为的一方当事人(如买赃、买假者),和采访对象接触,有意设置“陷阱”,从而诱使对方受骗受骗甚至犯罪,现出原形,同时记者统计这个过程。
  记者在采访中流于形式。记者的责任关系着公众的利益,记者的行为直接和公众相连接,她们更多的是要为公众负责,并不是赚取自己的生活费那么简单,她们身上背负着比通常职业更多的责任。不过很多记者却颇让人失望,她们仅仅将自己的工作同工资挂钩,同年底奖金、多种“优秀”联络,唯独没有同公众的利益联络。在利益的驱动下,“责任”、“职业道德”在她们那里变得不堪一击。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记者为了写出
  有水平、有深度的独家新闻而流于形式,丧渎职业操守。
  隐性采访泛化之危害
  隐性采访的泛化有其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给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法律危害。,引发新闻官司。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因为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被采访对象对记者极少戒备,甚至毫无防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记者利用职务之便能够比较方便地获知事件真相和当事人的隐秘情况,出于某种目标将其具体资料公布在大众传媒上。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权、肖像权等个人权利,是绝大多数当事人不能容忍的,往往还会由此引发一系列新闻官司。比如上海一家文化休闲类刊物发表了一篇全部是漂亮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