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2021年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方法-大豆蚜虫.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方法-大豆蚜虫.docx

上传人:非学无以广才 2021/4/12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方法-大豆蚜虫.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方法:大豆蚜虫

  大豆的害虫是影响大豆生长的主要方法,你知道有什么虫害疾病,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xx为大家的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方法,期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方法
  一、发生规律。大豆蚜虫分有翅胎生雌蚜(体长毫米)和无翅胎生雌蚜(体长毫米)。有翅蚜能迁飞,使危害范围扩大。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7月初。通常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连续高温,干旱少雨,轻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大豆蚜一年发生18代。在北方以卵在蚜腋或枝条隙缝里越冬,第二年春季4月间平均气温约达10℃,鼠李芽鲜露绿,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干母孤雌胎生繁殖1-2代。5月中下旬鼠李开花前后又值豆苗出土以后,发生有翅胎生雌蚜,向豆田迁飞,在豆田孤雌胎生繁殖10余代。6月末至7月初是豆田大豆蚜盛发前期,7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可使大豆受害成灾,7月末开始,气候和营养条件逐步对大豆蚜不利,豆株上出现淡黄体小的蚜虫,为蚜量消退标志,8月末至9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型性母蚜飞回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无翅型产卵成性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胎生有翅型雄蚜,飞回越冬寄主,雌雄交配产卵越冬。
  大豆蚜在一年中,通常有4次迁飞,对应地在大豆上有多个消长阶段。如在东北,第一次迁飞出现在大豆幼苗出土期,蚜虫自冬寄主迁到豆田,在田间成零星发生阶段。第二次迁飞在6月下旬,是大豆蚜在本田扩散蔓延阶段。蚜虫分布已由点到面,但虫口密度尚不大,是豆蚜在田间盛发前期,如能在第二次迁飞前治蚜,能有效控制危害。第三次迁飞在7月中旬,正值大豆开花期,蚜虫快速扩展到全田,单株蚜量猛增,是大豆蚜大发生阶段。第四次迁飞在9月份,因为在8月初气候和营养等条件逐步转为对蚜虫不利,蚜量随之而下降。到9月初开始前后产生有翅雌蚜飞回越冬寄生。
  气候条件是影响大豆蚜种群量波动的关键原因。据东北调查,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4月下旬到5月中旬为越冬孵化,幼蚜成活和成蚜繁殖期,如雨水充沛鼠李生长旺盛,则蚜虫成活率高,繁殖量大;二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豆蚜盛发前期,此期内如旬平均温度达20-24℃,旬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下极有利于大豆蚜繁殖,造成花期严重危害。
  二、形态特征。⑴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毫米。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著,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约和体等长,灰黑色,第3节上有6-7个次生感觉孔,排成一列。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两倍,上有瓦片状轮纹。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略溢,生有2-4对长毛。⑵无翅胎生雌芽: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毫米。触角较身体为短,无次生感觉孔。尾片有3-4对长毛,其他特征基础同有翅型胎生雌蚜。
  三、防治技术。大豆蚜虫的天敌较多,有草蛉、捕食性瓢虫、寄生蜂和食蚜蝇等,在天敌数量多时,可抑制蚜虫数量的增加。
  要重视苗期预防,75%的3911乳剂或40%***异柳磷乳剂,按种子重量的%拌种可防治苗期蚜虫,同时兼治苗期的一些其它害虫。另外,亦可采取种子包衣剂技术即可防蚜,又达成增产的目标。
  1、在苗期用35%伏杀磷A125克/亩喷雾对大豆蚜控制效果显著而不杀天敌。为避免大豆蚜产生抗性,可和***戊菊酯A13克/亩交替使用。20%乐果乳油或50%灭蚜净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稀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