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2021年暑期大提琴老师讲课总结.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1年暑期大提琴老师讲课总结.docx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1/4/28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1年暑期大提琴老师讲课总结.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暑期大提琴老师讲课总结

  学习音乐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需要时间去熟悉,去练习,从没有一蹴而就,短时间内的效果极难看出来。下面是xx带来的,你怎么看?
  责任心何去何从
  这几句话,说得有些拗口。直白些:一名老师,假如真的想对学生负责,可能把大量精力用于琢磨处理详细教学问题的方法,倒不如把这些精力用于琢磨怎样让孩子从根本上认识好声音、喜爱好声音、想发出好声音。
  坚持练琴也好,处理技术难题也罢,或是对姿势动作的严格要求,最终是要服务于“发出好的声音”,或最少是自己喜爱的声音。假如孩子分辨不出声音的好坏,或不知道喜爱什么样的声音,或即使喜爱某种声音,但对做出这么的声音没有欲望、冲动,那么要求她们姿势动作正确,是舍本逐末,相当于不花心思把饭菜做得鲜香可口,却想尽措施追着不愿吃饭的孩子喂。
  在未来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新生启蒙教课时,我可能会在这件事上花更多功夫和心思。另外,拉琴需要动用脑子、耳朵、眼睛、手。可能需要更多地强调前面两项。
  耳朵痛苦和手痛苦,你更能忍受哪个
  然而我也以为,上述价值观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大难度。培养学生对于声音的认识和品味,很可能像在沙滩上写字通常,会被海浪快速抹平;这海浪就是练习过程中的辛劳乃至痛苦。除非老师有极强的“洗脑”之术,不然学生很轻易因为太苦太难,就放弃对好声音的追求,甚至忘记好声音的样貌。
  毕竟从“知道好声音”,到最终真的发出来自己想要的声音,这个过程太长了;在中间漫长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阶段,是手上鲜明的生理痛苦和内心连续的自我否定。
  举个例子。一把位三指偏低是通病,大部分孩子多少能听出这个音不准,但未必全部孩子全部愿意为了逃避这个“不行呀音不准”的痛苦,而让手指头受罪,努力打开二、三指。依靠这个例子,我想到一个简单的模型,作图展现给大家。
  蓝色柱是练习过程中,手感受到的痛苦;黄色柱是演奏过程中,耳朵感受到的痛苦。这两类痛苦是个高度简化的说法,也好不严格,篇幅限制就先不做展开了。假如一个演奏者尤其是孩子的蓝色柱短于黄色柱,那简直能够称为天才,因为ta会愿意为了让耳朵舒适一点,而付出手上的辛劳。
  A类天才,指孩子生理条件惊人,在拉琴过程中不太受罪;B类天才,则可能练琴时会有辛劳,但耳朵标准极高,她们仍然会痛苦前行;超级天才就很好解释了,手指机能极强,练琴不吃力,同时耳朵标准也极高。
  而对大部分一般琴童而言,她们可能更愿意迁就手指,而牺牲耳朵的感受,就类似于第四组色柱。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毕竟手指的痛苦是鲜明、连续、短反馈的,而往往演奏者无法经过短期付出手指的痛苦就得到好声音的反馈,且反馈也并不那么鲜明。
  怎样补齐柱子的高度
  一类简单粗暴的辅助方法就是上图中的红色色块:在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