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国产猛犬之川东猎犬.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产猛犬之川东猎犬.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5/4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产猛犬之川东猎犬.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产猛犬之川东猎犬
川东猎犬又称邻水狗,起源于四川东部、川渝交界处。性格外向,勇敢有攻击性,这跟本身的猎犬背景吻合,对主人极度忠诚。60年代数量不断减少,直至70年代才被加以保护,并成功地繁殖起来。属于中华猛犬。
中文名:川东猎犬本名:邻水狗俗名:撵山狗、打狗别名:洞狗、竹狗英文名:Chinese Chongqing Dog一个原生品种的形成,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背景,但现今绝大多数世界名犬却出自近百年以来人类人工杂交繁育而成,缺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而川东猎犬就属于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繁衍的本土原生品种,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还带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征。民间选育川东口诀:头似邦、背似虾、脚似弯弓、耳似羊叉、嘴似棺材、尾似笋、眼似铜铃、口含花。
历史渊源该犬种原产于川东地区多山(俗称“三山两槽”)的邻水县。该犬种具有狩猎、斗犬、观赏、看家护院四大功能,为邻水所独有,后传于一山之隔的合川、广安、华蓥(此前属于岳池)甚至重庆等地,但在邻水未引起重视,也没有保护开发意识,命名权被冠以外名。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长达40余年的战争,加之瘟疫流行,人口锐减。邻水当时是十里无人,百里无烟,为避战乱,幸存者纷纷外迁,到清康熙初年,全县共有居民百余户。自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到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邻水县竟无知县 (相当于今县长职)。当时邻水全境是满目荒凉、群兽出没。如今的县城郊外那时常常有老虎伤人。八耳、复盛等到地野猫、野鸡成群,古石永等地野猪猴子遍布,为防野兽伤人,不少移民将房屋建于石砌高台之上。清末民初世道变迁,匪患层出不穷,至今仍遗留有不少寨子遗迹,均是当年防范匪患所建。上述种种,促成了邻水本地居民驯化土狗看家,带狗打猎除去野物东西(土语,指野生动物,尤指极易伤人的虎豹狼等),防止匪患抢掠,于是就驯化出撵山体力、耐力、战斗力、嗅觉、忠诚度极强的撵山狗,根据产地原则,当呼邻水狗。解放前主要用于大户人家看守宅院和山区农家 打猎活动。解放后,主要是猎人豢养,平坝地区被其他品种的狗冲击,数量急剧稀少,只有山区猎户家拥有。90年代初,该犬种玩赏家周光、李昌利、姜生明等到原产地作了大量的考证,确认了这一犬种,只是其体型大小、毛色因地理差异而略显不同。该犬种当时没有一个规范的称谓,就连本地人也不知是什么犬种。为了开发我国犬种资源,周光先生科学而简明地根据产地和主要功能起名为川东猎犬。并于1994年在《中国养犬》杂志第二期中推荐川东猎犬。重庆直辖后“川东”这个地名词较为广义,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而珍贵的犬种,2000年4月经重庆市宠物协会研究决定更名为”重庆犬”(邻水与重庆山水相连)。据考古学家考证,该犬服务于人类至少有2000年历史。多年来,在重庆地区(应包括邻水区域)发掘的汉代墓群中,发现大量形似该犬的陶俑,墓门中的守护神也有该犬的图形模样。由此可见,在2000多年前川东犬已深受人们的宠爱。在有一段时期,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变迁,川东犬的数目不断减少,成为濒临灭绝的犬种,其纯度越来越受到杂狗的影响,迫切需要有识之士繁育、推广。
形态特征体形:中小型犬(分内山犬、外山犬)身高:(内山犬)30厘米--40厘米(外山犬)35厘米--60厘米体重:(内山犬)8公斤--15公斤(外山犬)16公斤--30公斤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