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党和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四大和八届全国人大提出尽快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到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提出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公务员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断趋于完善,实施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2
公务员在西方被称为“政府文官”,在我国即指国家行政机关干部。国家公务员掌握着社会公共权力,不同的岗位都承担着相应的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管理责任,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他们执行政策、设计方案、组织实施并进行监督反馈,左右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步伐。     我国国家公务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它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干部人事管理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而形成的。它的建立和推行,有利于行政机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利于分类管理体制的形成和确立,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开始施行。这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和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机关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基本确立。
3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历程和特点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述
三、我国国家公务员基本制度
四、当前现状:中国公务员风雨十年路
五、发展动向:《公务员法》
4
(一)中国古代人事制度 我国古代人事制度历史悠久。特别是自秦朝起,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建立了系统而严密的人事制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破除宗法血缘的封亲制,采用立功进仕、招聘等办选拔官吏;对官吏建立考核制度;废除食封制和世禄制,实行俸禄制。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办法有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大规模地、定期地自下而上推荐人才。对官吏进行逐级考核,设官监察。至隋唐,废除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逐步建立起开科取仕的科举制。这种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历时一千多年。
5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对西方国家有很大影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是源出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人事制度的弊端在于:重人治、轻法治;重政治、军事人才,轻科学技术人才;重男士轻女性。
6
(二)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文官制度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它首先产生于英国。继英国之后,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先后建立了各自的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有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它有很多原则和方法反映了现代化国家管理的要求。 西方文官制度的共同特点是:(1)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2)严格考核,功绩晋升;(3)终身任职,生活保障;(4)标榜中立,不参与政治;(5)人事统一,依法管理;等等。 西方国家文官制度对西方国家提高行政效率、维护政权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平等竞争、中立等这些原则在实施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7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历程和特点
1、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背景
任何制度的建立,都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紧密相联,作为干部人事制度重要内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也不例外。
经济体制改革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干部人事制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可以说,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就没有与此相适应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开始逐步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8
邓小平理论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要 “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含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强调改革干部人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