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别离(必修).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别离(必修).docx

上传人:1017848967 2021/5/19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别离(必修).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别离(高二必修)
  【教学目的】
  1、加强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2、体会诗歌内在的情绪,深邃的哲理。
  3、体会诗歌严谨的结构。
  【教学过程】
  师: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无题诗,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生:(齐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师:春天将尽,百花凋谢,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在这种环境中遇到朋友离别之苦,实在难以承受。李商隐的这首诗里充满了对别离的伤感。南朝文学家江淹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冯至笔下的《别离》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课前布置同学们登陆学校电子图书馆,查找有关冯至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交流学习的成果。
  生1:冯至是文学翻译家,译作有《海涅诗选》和海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由于他在研究歌德、译介海涅作品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慕尼黑歌德剧院颁发的歌德奖章;1987年又获该国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1987年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奖。
  生2:冯至是现代作家,他的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不拘泥于历史的故事传说,运用想象和虚构进行创作,用以借古讽今。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传记《杜甫传》等,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山光水色的描写中追求一种启示性的哲理,显示了他散文创作的艺术个性。
  生3:冯至是学者,有论文集《诗与遗产》等。
  生4:冯至是诗人,他的《十四行集》整体风貌中所显示的庄严、单纯与从容,以及艺术上的相对完美,使得它在40年代文学,以至整个现代文学之中,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另一方面,冯至《十四行集》的成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表明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足够的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生5:冯至还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师:鲁迅先生为人率真直爽,为文切峻犀利,但他对冯至的诗评价极高,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冯至的《别离》。
  歌不唱不足以感肺腑,诗不读不足以怡性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学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
  生6:老师,不好意思,我有好几句没有读懂,总之感觉很拗口,可能我本来就不是学诗的料子!
  (同学大笑)
  生7:老师,人生如同一张磁盘,不同的人在磁道上留下的音符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人又有不同思维方式,更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冯至好像是深沉而且有思想的人,所以读他的诗要慢慢“品”,而不是牛“饮”。
  生8:我在查资料时看到以下内容,感觉冯至的确是一个深邃的思想的诗人:
  (学生投影)
  冯至的《十四行集》是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由27首诗组成的,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它是一部生命沉思者的歌”,它使中国现代诗歌第一次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诗人关于人的生命的这种体验与形而上的思考,与从歌德到存在主义的西方思潮的关系,是比较容易注意到的——既存在着影响,也有平行思考。另一面与传统思想的联系也是明显的,例如诗人关于自我与万物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