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三国演义故事手抄报
篇一:三国手抄报资料
历史手抄报资料
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把15岁的小皇帝变成自己手中的傀儡,使自己的发号施令变得名正言顺。依靠天子这张王牌,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此他挫袁绍、平吕布,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曹操的一生可谓是戎马倥偬、刀光剑影,历经无数次的征战杀伐,最终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世人:此时的曹操,可以说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他可以轻松地废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为什么在25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从公元196年“挟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终没有跨越这一步呢?推究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都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权力被架空,却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孙权、刘备早已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逆贼的名义指责他们,他所惧怕的乃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可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随便僭越称帝。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历史骂名,而是想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 第二,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生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
曹操、孙权、刘备的品性与其基业的关系
1、曹操沉毅果敢,忍辱负重,平定北方而背负骂名。
大家都知道,曹操出身不太好,为清流所弃。阿瞒走上自强不息之路,非谓无因。在他担任洛阳市市北区公安局局长(副处级)时,即不顾种种压力与阻力,锐意改革!这种胆识是当时之人很少具备的,难怪当时的品人大师要送他那样的定评。曹操在这个时代、在中原这个最残酷的战场上,却显得最有自信,顾盼自若!因为他落拓不稽的性格最适合应变,适合应对这个混乱的时代!曹操如鱼得水!统一北方非他莫属!
2、刘备流氓无赖,投机取巧,偏安西蜀自得风流
刘备家贫,来于底层,学无所成,而放荡不稽。这种品性,在某种程度上倒与曹操相似,就是适于在乱世中生存!他除了后来搞到一个值得怀疑的皇叔身份,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资本和实力。最终他才好歹聚拢了几个好兄弟,这是他最大的本钱。他投靠了无数的人,最后一站跑到了刘表那。那时人家借重他的还是因为他手下有几个兄弟,以便与曹操对抗。3、孙权知人善任,继承余烈,自保江东而而雄踞一方。
孙权承位以来,江山坐得很稳,上下用命。为什么,不仅仅是因为基业来自父兄的浴血奋战。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