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初步接触文言文,能通过文白对读理解古文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难点:
初步接触文言文,能通过文白对读理解古文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介绍寓言故事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成语,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根据图片猜成语。
(出示图片,学生猜: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2、你知道这些成语是怎么来的吗?是出自历史故事,还是出自神话故事,还是出自寓言故事呢?
(预设:寓言故事)
板书:寓言故事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自相矛盾。(齐读课题)
板书:自相矛盾
二、揭题解题,学写“矛”“盾”
1、介绍矛与盾:谁知道矛和盾是什么?
(预设:矛和盾是古代打仗时的兵器。矛是用来进攻的,而盾是用来防御的)
教师归纳(出示图片):矛,长杆的一端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
大家看一看,最初的象形字“矛”是这样写的:
谁来说一说最初的象形字“ 矛”每个笔画代表什么?
(预设:尖尖的是矛的枪头,一竖是杆,小圆圈是手握的地方。)
真会联想。为了书写的方便,这个字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矛”。
3、拿出手指一起跟老师来写“矛”,(教师故意写成“予”)发现什么
问题没有?
(预设:我发现老师写的“矛”少写了一撇。)
不加这个撇念——予,给予的——予,加撇才念——矛。
4、再看最初的“盾”字,能看出什么?
(预设:里面是一个“目”,像人的眼睛藏在里面)
“目”上面这个部分是“手”的变形,用手握住外围的这个物体挡住人体重要的头部,起保护自己的作用,就是“盾”。
知道了这两个字,请大家在书本后面认认真真地描红、临写。
(生练习写字,师巡视指导)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大家预习得怎样,老师想听一下大家整齐、流利、响亮地把这个故事读一读。有信心读好吗?
2、课文读通顺了,文中的字词你记住了吗?
楚国人 矛盾 夸口 坚固 锐利 张口结舌
(1)“夸口”是什么意思呢?
A预设:吹牛
夸口就是说大话。
B预设:夸赞
同学们在这边看一看作者对楚国人真心是在赞美吗?
(学生此处应该能够理解:不是,此处的夸口是吹牛,说大话的意思。)
同学们在用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代表的感情色彩,我们究竟是持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具体用词要视情况而定。
(2)“张口结舌”中的“结”读——jié,这是一个多音字,它还有一个读音——Jiē,组词——结结巴巴、结实、开花结果。
3、这几个词语在文中很重要,你能不能抓住这几个词语简要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预设:古代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先夸口说他的盾坚固,什么矛也戳不破;又夸口说他的矛锐利,什么盾都能戳破。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张口结舌。)
四、精读感悟,积累运用
1、这个楚国人是怎么夸自己的矛和盾的?快速浏览课文,用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