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doc

格式:doc   大小:141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doc

上传人:1651012**** 2021/6/7 文件大小:1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模型
1.(出示投影1).
如图是一个长方体形的电视机包装盒,它的底面宽为1米,,,求这个电视机包装盒的高。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设包装盒的高为x米,用代数式表示这六个长方形面积的和为(2x++)平方米,,依题意得:2x++=
2.投影课本P103的插图并提问:铅笔多少钱1枝?
学生活动:分析等量关系,尝试列出如问题1一样的式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得到:4x+(x+4)=10-2
3.引入方程概念.
⑴在等式2x++=,2,,,字母x表示的数叫未知数。
⑵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如:x+5=8,x-2y=6,3x+2y=120中,x、y都是未知数,这些等式都是方程。
⑶像问题1和问题2那样,把所要求的量用字母x(或y等)表示,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这叫作建立方程模型。
二、议一议,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1.展示出上述列出的方程:
2x++=;4x+(x+4)=10-2.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以上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得出以上方程的特点是:⑴方程中不含分母或分母中不含未知数;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⑶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
4.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5.学生活动: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⑴5x-3=x+3,⑵2y2+3y-1=0,⑶x+y=5,⑷2x+1, ⑸ x=3,⑹+2=x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共同评析。
三、做一做,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例: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x-3=2x-8的解?
1.x=5 2.x=-2
师生共同分析:
解:1.把x=5代入方程左右两边.
左边=5-3=2,右边=2×5-8=2
左边=右边
所以x=5是方程x-3=2x-8的解。
2.把x=-2代入方程左右两边。
左边=-2-3=-5,右边=2×(-2)-8=-12.
左边≠右边
所以x=-2不是方程x-3=2x-8的解。
四、随堂练****br/>课本P104练****1、2题.
五、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学****的内容:
1.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可以利用方程来解决。
2.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六、作业
课本P105****题4.1A组第1、2、3题.
补充题:
一、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3x2-2x=4; 2.x=5; 3.=2x-1; 4.2x+3y=0; 5.x-3=; 6.4x=5y.
二、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数是不是它们前面的方程的解.
1.x=10-4x (x=1,x=2); 2.x(x+1)=12 (x=3,x=-4)。
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我今年45岁,经过几年你们的年龄正好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2.某班分成两个小组活动,第一组26人,第二组22人,若要将第一组人数调为第二组人数的一半,应从第一组调多少人到第二组?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
2.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
1.(出示投影1).
⑴(一)班的学生人数等于(二)班的学生人数,现在每班增加2名学生,那么(一)班与(二)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如果每班减少了3名学生,那么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⑵如果甲筐米的重量=乙筐米的重量,现在把甲、乙两筐的米分别倒出一半,那么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重量相等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⑴(一)班与(二)班无论是每班增加2名学生还是每班减少3个学生,两个班的人数还相等;⑵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重量相等.
2.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出示投影2)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