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影响上海的那些人那些事
上海这个城市素来是海纳百川的大码头,以擅长集外来特色于一身的包容度而璀璨东方,而上海的戏剧亦是如此。2014年上海戏剧舞台,本土戏剧创作平平,但倚靠着强大的外来势力也营造出了一种繁荣兴旺的气象。那些戏、那些人、那些剧团如同一颗颗石子,在黄浦江的戏剧浪涛中,激起的浪花或大或小,但都值得我们记忆和回味,值得上海戏剧人思考和借鉴。就让我们来记录一下2014年曾经来过上海、影响过上海戏剧圈的那些人、那些事。
铃木忠志 带给我们什么
铃木忠志,隐居山间的日本戏剧家,SCOT (利贺铃木剧团)创办人和导演,“铃木演员训练方法”创造者。2014年,铃木两次带戏来上海演出,备受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了不少争议。
5月,《辛德蕊拉》登陆上戏剧院,这是铃木忠志的作品第一次来沪演出,圈内人争相前往“膜拜”。铃木的第一次亮相,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说看不懂,有人质疑夸张的表演,有人只看到了一场铃木训练法的成果汇报。对这样的结果,铃木本人认为他这次是将精力放在培养演员上。《辛德蕊拉》展示了中国演员在经过一个多月训练后的成效,得到了圈内人的肯定,然而提及运用到本土教学实践之中,却都表示“太辛苦啦
”。
11月,铃木带来了《李尔王》,首演于1984年的该剧是铃木中后期的代表作,这回上海观众终于看到比较“正宗”的铃木,虽然许多人还是看不懂,但演出获得了好评。在演出后的许多评论文章中,铃木再次被贴上“日本”和“东方”的标签,而由“国际铃木剧团”演出的《秃头歌女》,告诉我们铃木不仅仅是“日本”的,更是世界的。这部由追随铃木学习多年的意大利塞巴斯蒂安导演的作品,由多国演员用不同语言演出,从中可以看到铃木理念及其训练法与其他戏剧风格的融合。
2014年,铃木忠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三个戏,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戏剧人五十多年的坚持,看到戏剧“民族化”的可能性,看到本土舞台剧演员缺乏扎实训练的事实。希望这些看到的将会化为思考,思考会化为实践,从而推动我们的戏剧创作。
约恩?福瑟,挪威作家兼剧作家,他创作了三十多个剧本,自1994年首演以来他创作的剧本已经九百多次被搬上世界各地的舞台。
福瑟的代表作《有人将至》、《名字》也曾多次在上海被排演,然而或许因为福瑟的戏太过“小众”,或许排演的效果不是最佳,他的名字和戏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2014年11月,上海当代戏剧节推出“福瑟之繁华”单元,上演了
5部福瑟的戏:《一个夏日》、《秋之梦》、《我是风》、《死亡变奏曲》、《有人将至》,上海观众在短时间看到多个国家、多种风格对福瑟剧作的演绎,这一次福瑟的名字终于让上海戏剧圈记住了,在业内受到了关注。
在福瑟的戏剧世界里,没有繁华的都市和喧哗的车水马龙,他笔下的人物或是逃离了城市来到乡村试图寻求新的开始,或是终其一生在乡村度过。福瑟来到上海,这么一个总是喧嚣的城市,会打动上海观众吗?果然,普通观众的反响还是比较冷淡,虽然观众对这位挪威剧作家很感兴趣,但是与福瑟戏剧的共鸣不多,许多观众都反映没怎么看懂。
这其实是给戏剧人提出了一个命题,如何让观众更好地读懂福瑟。此次上演的俄罗斯版《一个夏日》就告诉我们,福瑟的戏其实也可以很“好看”,问题在于创作者如何去诠释。福瑟剧作品常给人单调、冗长、乏味之感,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