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doc

格式:doc   大小:92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doc

上传人:蓝天 2021/7/6 文件大小:9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镜头感
接触张爱玲的小说,始于观看那部由黎明、吴倩莲主演的电影《半生缘》。之后找小说 《十八春》来读,边看边又有电影中的镜头不时重现于脑海,无数复杂的感受涌上心头, 不禁又一次潸潸落下泪来,心里想这可能是读小说的感觉与“观看”头脑中“镜头”的 “亚视觉”合力作用的结果吧。而后来读过她更多小说后,我才真正讶异了一一讶异于张 氏小说镜头感之强。几乎每一篇、每一句都能给读者一个清晰、连续的画面,让读者沉醉 于自己“导演”的情境之中。
这样的句子与情节在她的小说中俯拾皆是,只不过有的典型些,有的隐蔽些罢了。在我 看来,《封锁》一篇在这一点比较突出。一个非常简洁的短篇,展现电车上短暂的一幕, 竟可以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段完整的影像。且不说吕宗桢和吴翠远的“对手戏”有多么逼 真可见,就连那个用浑圆瞭亮的嗓子唱“可怜啊可怜! 一个人啊没钱!”的山东乞丐、那 对“长得颇像兄妹的中年夫妇”等等龙套似的人物,张爱玲也给予了他们足够的“镜 头”,让他们在读者眼前动了起来。还有《金锁记》的一段更是妙绝:那一段写姜家分家 后季泽去看七巧,向她倾诉衷肠之后曹七巧的心理活动。在这里,心理与动作是交替出现 的,但以心理为主。通常,心理活动是最不易用镜头来表现的,电影电视中都要以旁白来 弥补这个不足;而这里,读者透过这些文字都几乎能看到七巧的神态、表情。与此相比, 施蛰存的心理小说就有很大区别了。施蛰存的心理小说是“具有弗洛伊德色彩的心理分析 小说”,他的很多心理描写非常出众,但给读者的仅仅是一个平面一头脑中只能响起 这些文字的声音,却无法出现一种立体的画面。我倒是无意“贬低”施老的著作,只是从 感性上讲较为偏爱张爱玲。我更喜欢一种似乎可以触及的感觉。
“镜头感强”毫无疑问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粗略分析一下,我认为有这样几点 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是场景的设置。张爱玲的小说总具有一些时间性的场景,比如雕花的家具、家传的 首饰、出嫁时的花袄。场景设置得细之又细,展现给读者一些具体的事物;同时在这些物 质间晃动的沧桑变幻,辉煌衰败,喜怒哀乐都成为一种气氛笼罩在读者心间。事实上,
“镜头感”不单单指一种视觉感受,“可见”之外还必须要“可感”,惟其如此才能让读 者在心中构造一个完整的图景。张爱玲的场景恰恰起到了这样的双重功效。
其次是叙事的姿态。张爱玲叙事时有一种特有的回忆的调子,她喜欢用最朴素最平实的 语言来讲那些其实并不很平凡的故事。这样就好像她站得远远的,冷眼旁观似的追溯那个 已经逝去的年代。我常常认为,镜头表现实际上就是一种“呈现”的艺术,而这正巧又契 合了她如同局外人一般地为读者呈现、再现的姿态。也正因为这样,张爱玲带给我们的 “镜头”总是一种苍凉的灰色。回想初读《十八春》时,她给我的这种距离感,这些灰色 的镜头与图景甚至都要把我激怒:这样一场漫长的不了情,这样一段让人牵肠挂肚的故 事,竟然述说得如此平静而冷漠,仿佛在说“不过如此罢”,难道就不能加进去哪怕只是 一丝的同情与怜悯,抑或是哀怨与遗恨?也许这就是镜头般的小说,“摄像机”的工作只 是呈现。
再次是心理的分析。张爱玲是一位善写心理的大家,连她自己也说“还没有过何种感觉
或意态形致,是我所不能描写的”。她写心理,“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 剖,她利用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