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淮南子-原道训I (8)全文
设置编钟组鼓,排列管弦乐队,铺上毡毯坐垫,陈列旄牛尾和 象牙装饰的仪仗,耳听朝歌郊野的乐曲,眼看艳丽多姿的舞女,口品 香甜的美酒,通宵达旦地饮酒取乐;或者用强弓硬弩来射杀高飞的鸟, 用善跑的猎犬来追逐狡兔,这样作乐寻欢真是炽盛显赫,使人如醉如 痴难忘这诱人的情景。然而,等到一旦遣散车马,停撤宴饮,心里就 会感到惆怅若有所失。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不是以内心的欢乐去 感受外界欢快之境,而是以外界这种的欢快来刺激内心, 所以奏乐则 喜,曲终则悲,悲喜转换变化,扰乱了精神,没有片刻的平静。察其 所以然,在于不懂 乐 之含义,因而日复一日地伤害着心性,丧失了 本该有的平和本性。所以在你自身不能把持心性归向,只以外界刺激 来装饰自我,这种外界刺激不可能浸滋肌肤,渗狭骨髓,不可能留存 于心间,停滞于五脏的。所以从外界刺激感受到的欢乐不可能在心中 占据地位,留下而不散逸;而从内部心性所产生的欢乐,因为不产生 于外界的刺激,所以也不会散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听到良言妙 计,蠢人也懂得喜悦;谈到高尚道德,品行恶劣者也知道仰慕。可是 为什么喜欢良言妙计的多而真采纳的少、仰慕高尚道德的多而真实施 的少,原因是这些人不能返诸心性。那种不是从本性产生学习愿望的 人而勉强去学习,所学的东西是不会进入耳中留于心里的, 这不就像 聋子唱歌?聋子唱歌只是仿效人而无法自得其乐, 歌声一出口便很快
就散逸了。心是五脏的主宰,它控制着四肢的活动,使气血流通,并 能辨别人间是非和弄清事物的原由。 所以,假如不是从内心世界有所 得(道)而空有治理天下之气概,这就像没长耳朵而想调节钟鼓, 没生眼睛而想观赏纹彩那样无法胜任的。
所以 天下 是个神圣的东西,不可人为地去治理,人为地去治 理就要败坏它,人为地去把持就会失去它。许由以天下为小而不愿接 受尧让出的王位,是因为他将志向寄寓于整个天下。 他之所以这样做 的原因是什么?他懂得要顺随自然来治理天下。 要取得天道,不取决 于他人而取决于自身。自身能够得道则万物均为我所备。 透彻地理解 心性之术,这嗜欲好恶就不会侵入内心。所以这样的人无所谓喜也无 所谓恶,无所谓乐也无所谓苦。万物玄同,无所谓是与非,这均由天 道来化育,生死一回事。天下为我所有,我也为天下所有,我与天下 之间哪有什么界限!
统治占据天下,哪里是一定要抓住权势、操生杀大权而发号施 令?我所谓的 天下,不是指这意思,而是指 自得 而已。自得 则 天下也就得到了我,我和天下融为一体:天下为我拥有,我为天下拥 有,又怎么不能容身于天下呢!
所谓 自得,是指保全自身的天性,能够保全自身天性的完美, 便与道融合一体。所以虽然游悠于江边海滩,驰骋骏马,乘坐华丽 车子,眼观《掉羽》《武象》之类的乐舞,耳听激荡清朗奇丽婉转的 乐曲,高奏郑卫名曲,吟诵清凄高亢的流传民曲,射猎湖泊岸边惊飞 的鸟儿,逐猎苑囿内奔跑的野兽,这些是凡夫俗子沉湎放荡的事情,
但是圣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却不足以惑乱精神意志,受诱惑而失去 本性;同样处穷乡僻壤,置深山溪谷,居草野丛林,住简房陋室,茅 草盖顶,柴草编门,桑枝为枢,上漏下湿,阴冷卧室,雪霜铺压,菰 蒋蔓延,漂游在沼泽之中,徘徊在山峡之旁,这些都可以使凡夫俗子 形体黑瘦疲惫,忧忧寡欢而感不得志,但是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中不会 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