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司空图文论观点.ppt

格式:ppt   大小:301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司空图文论观点.ppt

上传人:sxlw2017 2021/7/17 文件大小:3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司空图文论观点.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司空图的文论观点
1
司空图的文论观点
一,司空图生平简介、文论背景
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一) 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
(三) 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
(四)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三,司空图文论观点的影响
2
一,司空图生平简介、文论背景
· 生平简介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3
·文论背景
司空图在世的年代,正是唐王朝的覆灭。他与历史上末世的大多数人士一样,有着颠沛坎坷的仕途经历与尽节于前朝的逸民品格。首先,他在思想上受到了儒家的影响,他的积极入世,为朝廷尽忠效力,以及绝食殉身于朝廷的举动,表明他的正统儒家立场。他曾经对现实写过《将儒》《辨楚刑》《上樵公书》等,隐居时曾有“身病时亦危,逢秋多恸哭。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秋思》)
但是,司空图的思想中又受道家和佛家的强烈影响。尤其现实理想破灭之后,更倾向于佛老中去寻求思想解脱。“众人皆察察,而我独昏昏。取训于老氏,大辨欲na言”(《自诫》),这是他的道家思想;“名应不朽轻仙谷,理到忘机近佛心”(《山中》)。
出入于三教,这本是唐代诗人思想的共同特征倾向,而唐末的特定形势和个人的特定经历,更加重了司空图思想的这种特征。
4
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在《司空图圣文表》里,有论诗短文五篇,即《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和《诗赋》。但我们要明白,这不是表示他们是有体系的文论,而是论及了有关诗创作、欣赏等问题的短文。
5
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一) 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在《与极浦书》中,司空图说: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且容易谭哉!
戴叔伦借良玉在山而有意象可求,来比喻诗的蕴藉之美,即有意象可寻。不过这个意象,只可想象而不可置于眼前。
他们这一席谈,表明他们已理解诗要用形象思维来表达情思。
6
在此前提下,司空图紧接着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且容易谭哉!”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两句:句中的第一个“象”和“景”,指诗写在纸上的“形象”,“景象”;有这个带有感性特征的“形象”,“景象”存在,才可能谈“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句中的第二个“象”和“景”,是托体于第一个“象”和“景”的。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提出,对诗创作来说,必须有含吐不露之情,必须有蕴藉之美;对诗鉴赏来说,则不可满足于诗的表层表达描述,而要挖掘它的深刻蕴含。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感性的东西也借助感性化而显现出来。”司空图所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实是诗人感物的心灵化问题,也是读者对诗人感物心灵化的感悟问题。这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因而他说“且容易谭哉”
7
(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
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司空图说:
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也,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 ,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 ,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 ,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之而不变也,宜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8
讲此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将其建立在诗有形象性特征上的。诗,美在形象。
“味外之旨”。“味外之旨”的“旨”,它既指本义“美味”(《说文》:旨,从甘,匕声),又指引申义“旨趣”。司空图以烹调食品的醋和盐为喻,说人们品尝食品,不仅仅“止于酸”,“止于咸”,而要在酸,咸的佐料味之外,尝出食品的“醇美”滋味。此比喻的含意:赏诗,要辨味,除领会诗直接表露的情思外,还要追寻诗的那含而不吐的情思,意趣。“醇美”之味就是指诗歌意境的特殊内涵。
9
对于“韵外之致”,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三句连贯加以诠释,便会说清问题。
“近而不浮”,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说的。诗人创作,具体的意象呈现于脑际,然后借语言为媒介,将其描绘出来,便成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