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耐克发展史.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耐克发展史.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耐克发展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耐克发展史提到 Nike 的发展历史,必须回溯至 1958 年,(Oregon) 州立大学田径队选手,经常在练习时,向教练包尔门(Bowerman) 抱怨美国从没有生产过一双真正好的运动鞋。奈特主修会计学,毕业后返乡任教于波特兰(Portland) 。 1964 年, 奈特与他的教练包尔门各出资 500 美元, 成立了运动鞋公司, 取名为 Nike ,源自希腊语,喻「胜利」之意。鬼冢喜八郎与菲尔· 奈特相识于 1963 年的东京影展,由于在运动鞋开发方面的志同道合,年龄和文化背景迥异的他们成为莫逆之交。奈特取得“虎( Tiger )”牌跑鞋在美国的代理权后,返回俄勒冈成立了“蓝丝带体育用品公司”专门销售鬼冢株式会社生产的跑鞋,这家公司正是耐克公司的前身。公司草创初期, 奈特利用自己在运动界的关系, 来往穿梭于各田径运动会场上,设摊销售他的跑步鞋。当时的产品则购自日本,他经常认为美国设计的运动鞋必定潜力无穷。 70 年代初,奈特开始着手落实自行设计鞋子的构想, 同时经过审慎地研究调查后, 发现市场需求已足以支撑他建立自己的生产线。不过, 最后还是决定先借助日本的生产经验, 1972 年奈特与日本方面签定第一张合约,正式生产完全美国设计的 Nike 运动鞋。随后的几年,日元持续升值,人力成本高涨,使得在日本生产鞋子的代价愈来愈高。此时, Nike 已累积了基础稳定的海外生产经验,便将触角伸至其它更多国家的生产厂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Nike 于 1975 年将日本生产线转移至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韩国与台湾。成本大幅下降后,让 Nike 有更丰沛的资源去从事研发工作与行销活动。 Nike 从低人力成本国家广辟代工厂商, 在当时堪称是业界革命性的创举。 Nike 深知鞋的生产,必须注入密集的劳工,因而向海外寻求低人力成本的代工厂商势所难免, 且毫无转圜的空间。尽管如此, 海外代工仍有它的风险性, 因距离及不同国家的文化落差, 致使品管的困难度提高。因此, Nike 在下大规模的订单给代工厂商时, 往往要经过非常谨慎的评估过程,以确保成品能符合 Nike 的品质水准。这段期间, Nike 的策略焦点完全集中于:1· 建立最好的海外生产运作模式;2· 为代工厂商说明新设计与款式;3· 维护品质水准面临困局与力图中兴: 80 年代 80 年代初, Nike 大发利市, 并持续扮演着美国运动鞋专业制造商的角色,却在美国本土未拥有任何一家自己的生产工厂。不久, 头号竞争对手锐步(Reebok) 的叫阵对垒旋踵而至。创立于 1981 年, 由创办人兼 CEO 保罗. 菲尔蒙(Paul Fireman) 领军, 以黑马姿态窜出, 推出了设计新颖、势头强劲的运动鞋, 成功地席卷了部份市场。到了 80 年代中,锐步在激烈的竞争中,已能与 Nike 分庭抗礼。 1987 年, 锐步更上一层楼,以 亿美元的销售额, 30% 的占有率, 一举登上运动鞋市场盟主的宝座, Nike 则以 亿美元及 18% 的占有率殿后。 Nike 与锐步的争霸战中,问题点与机会点完全在于目标市场的多变与设计导向的本质。换言之,也就是年轻族群( 青少年、年轻成人) 所购买的已不光是运动鞋而已,还有鞋子本身所代表的「时尚感」。两大鞋业巨头都体认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