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学业水平测试的科学应对.ppt

格式:ppt   大小:209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学业水平测试的科学应对.ppt

上传人:liangwei2005 2021/7/22 文件大小:20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学业水平测试的科学应对.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1江苏省地理学科必修 学业水平测试的应对
徐州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戴申卫
1
2011年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应对
一、近年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地位与学情变化
必修得“A”高中成绩加1分,选修得“C”即可报考本科
重视程度大于选修学业水平测试
二、近年江苏省地理学科必修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变化特点
试题难度加大(与选修高考试题差距最小的一门学科)
对地理的技能及地理思维的考查增多(例2010的23、24、43等题)
阅卷严格程度加大(答案范围不太扩大)
2
2011年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应对
(一)记忆不扎实、不全面(首要问题)
85%是记忆的功夫,记忆能带动相当的理解。而判断题要求知识的全面性(出题时是补缺补漏法),例如2010年试题。
31.地球自转的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B
32.太阳黑子增多的年份,耀斑相应减少。B
33.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显著。B
34.随着科技的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影响不断减弱。A
35.若某地区的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相当,则表明该地区人地关系协调。B
36.地域文化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A
37.工业集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A
38.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明确的界线。B
39.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内容包括防洪、发电和航运三个方面。B
40.“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反映了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思想。A
三、阅卷中反映出的学生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3
2011年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应对
记忆是理解的基础
应对策略:计划性、自制力
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根据考纲梳理核心知识和图表(再让学生在书上划线)
制成学案(讲义)让学生填写、默记
制成周练讲义检查学生记忆和理解
制作月考卷检查学生对本月复****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三、阅卷中反映出的学生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记忆不扎实、不全面(首要问题)
4
三、阅卷中反映出的学生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不会审题、读图,不理解题意。
2011年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应对
(2007)44.(4)填写下表,说明应从哪些方面比较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差异(4)参考答案: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自然环境要素) (任选两个)  人口、交通、农业、工业、城市(人文要素) (任选两个)
如果学生把人文要素答到自然要素里或自然要素答到人文要素答里
就不能给分。或答得很细不是要素而是具体的区别也不给分
5
(2008年)2.读图17,完成下列各题。
(1)图①表明,该农场发展花卉种植业的有利条件有: ,
和 等。
(2)图②表明,该农场采用了种植 和 相结合的混合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 效益。
(3)该农场的年收入是变化的,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需求和政府的政策等。
答案2.(1)交通便捷 水源充足 靠近市场 (2)玉米 养牛 生态
(3)市场
很多学生在(2)题上不会审题、读图,而是答成“牧草”“畜牧业”因此失分,其实答案就在题目的图上。
6
应对策略:
经常性进行有针对的训练(即只做归纳题或读图分析题)
发现问题及时点拨、纠正,刺激有意注意。
7
(三)表达不确切,术语表述错误多,错别字较多
有些学生的做题方法是采用某些教师传授的“答案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方法,这是由于老师打分时往往见点得分,所以,答案很繁杂,却答不到点子上。网上阅卷时间很紧,阅卷教师没多太多的时间给你找答案的,所以还是言简意赅为好。
(2007)42. (5)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处于石油化工区与主城区间的P带应设置    。 正确答案为:卫生隔离带/绿化带,很多学生答成“公园、草地、绿墙”等均不准确而不得分。
2011年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的应对
最常见错别字:
地形——地型、水文——水纹、
锋面——峰面、畜牧——蓄牧、
气候——气侯、分布——分部……
8
(四)答题前后矛盾,因牵连扣分
(2010)42.图15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6分)
(1)M处的地质构造是 ,此处形成山岭的主要原因是 。
(2)N处岩石主要是由 (地质作用)形成的,在其影响下,附近的岩石可能转变为 岩石。
(3)有人提议在P处河流上修建水库,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1)向斜 槽部坚实,不易被侵蚀。 (2)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