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21/7/24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景德镇龙窑烧窑配釉工艺
  摘要:泥、釉、火是烧制陶瓷的三元素,人们提到陶瓷就会说,这是火的艺术,烧制陶瓷从配泥、成型、配釉到煅烧,每个环节都可能造就不同形态、纹理的陶瓷作品。选择什么样的窑去烧制什么样的釉,从而烧制成什么样的瓷器,这都是需要反复考究、实验和探索的。
  景德镇传统烧瓷窑炉经历了从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明代的葫芦窑、马蹄窑到蛋形窑的发展历程,造就了辉煌的陶瓷文化,作为始祖辈的龙窑在历经时代的变迁后,通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炉火依然灼灼。龙窑又称长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它依一定的坡度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不断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完善,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到21世纪初,中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仍保留有少数龙窑。龙窑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分为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
°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中部约15°,后部约11°。窑头有预热室,因龙窑本身就起烟囱作用,窑尾仅留矮小烟囱或不设。窑长约20~80米,陶窑可达100米,~,~2米。横断面积以窑头最小,便于烧窑开始时热量集中,利于燃烧,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拱顶成弧形,,窑身两侧有两个窑门。用耐火砖砌筑的长长的窑室,底部铺设铁轨,在窑室的一端建有很高的烟囱,窑室的中段为焙烧区,火膛里燃烧的煤炭向窑室喷吐着熊熊烈焰,摞着装有瓷坯之匣钵的平板车,从烟囱的一端被送入窑室的轨道,然后再被后续的平板车缓缓地推向焙烧区,随着一辆辆装着瓷坯的平板车入窑,载着瓷器的平板车便从窑室的另一头渐次出窑。而窑室内的气体始终由平板车的出口向平板车的入口方向流动,这样,焙烧区和经过焙烧区之平板车的余热被充分用来预热尚未进入焙烧区的瓷坯,既降低成本,且提高成品率。装窑是烧制前一道重要工序,不同的位置温度、气流会有所不同,把适合的生坯放在适合的位置,对烧成品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窑床呈斜坡性,窑内每臼匣钵的底钵都需用脚石刹温,使匣钵在窑床斜面上呈水平状。要视烧成气氛使每臼在窑内截面摆放要疏密均衡,墙边、中路均应留出火路通道。龙窑的烧成阶段分炉房的值窑预热升温和窑背上的柴火烧成。 装满窑后,由烧窑工用户口砖将户口封好,再用专用的泥封住。窑背上的麟眼洞则由值窑工先塞上麟眼坨,再用泥封好。挑运工负责将燃料挑上窑背两侧,现在燃料基本上为竹子和松枝两种,每次烧窑要用150担左右,炉房预热升温时用煤作燃料。 预热升温按照小火、小中火、中火、大中火、大火5
个阶段进行,预热时间需20个小时左右,升温至1300度左右,炉膛内呈现耀眼的白色,既可以进入窑背上的烧窑阶段,俗称“上轮”。烧窑工登上窑背烧窑,俗称“接火”。约接火半小时后,即可关闭炉门,只留有三眼通风口,然后依次由头向尾烧制。 龙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