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我喜欢的节日,我知道的风俗.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喜欢的节日,我知道的风俗.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喜欢的节日,我知道的风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喜欢的节日, 我知道的风俗 2月 10 日,春节过后的第一个马日,张罗了一个月的花腰彝人,迎来了第一个“祭龙日”( 彝语称“咪嘎好”)。午饭后, 一切早已就绪的花腰彝人, 准备出发了。鞭炮声一响, 由水瓜冲、莫测甸、水瓜冲上寨、坡龙山脚四个村的祭祀队伍, 从水瓜冲村口顺着田间土路出发了。在他们的祭龙队伍里,走在最前面的,是彩旗队,随后跟着一群手举龙头、斧头、镰刀等木雕的小男孩。几个身着戏服、头戴面具的男孩子, 扮成孙悟空、猪八戒和一些动物, 他们在村里老人的示意下,边走边追逐嬉闹。大人也有扮相,不过他们扮演的角色,有一部分似乎来自汉文化。比如“老叟钓鱼”、“蚌壳精舞”。老人们用彩纸裱糊的龙轿、香案,在这支色彩斑斓的队伍中格外显眼。每副龙轿由两个人抬, 抬轿人叫做“龙子”, 是从当年立春之前结婚的成年男子中挑选出来的。龙轿后, 几位穿着长袍马褂的老人, 神色严肃地行走着。他们是村中选出的“长老”, 长老每个人手里都提一个提篮,篮中装满香烟茶酒和糖果。一队脸上涂满油彩的小伙子,头上扎了一朵大红花, 身穿彝家小褂, 背上还插着羽毛、小旗。奇怪的是, 他们的小旗上竟然写着关羽! 虎虎生威的小伙们, 被称为武士和将军,他们一路走,一路舞枪弄棒,表演武艺。身着艳装的妇女, 谦和地走在队伍后面。她们用彝语唱着古老的歌曲, 调子听起来不比平常, 有一种严肃的意味。神秘庄重的祭龙仪式鞭炮声中,数百人组成的迎龙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进村的公路向前走, 每行一段,就要停下来表演。山坡上、田野间,站满了观看的人群。龙树就在水瓜冲村尾,但“迎龙”必须顺着村子对面的乡间公路,绕村子半圈。“迎龙”的过程大约用了两三个小时,在这一段路途中, 凌晨就外出“偷取”清泉水、到龙潭清洗神石的“龙若”们, 回到了队伍中, 并把“龙福”( 两颗常年供奉在龙宫中的大鹅卵石) 捧入“龙轿”中。离龙树还有两三百米的地方, 热闹的队伍停了下来。在一座小桥上, 男子们围成一圈, 女性被隔在外围, 毕摩主持选出了最先进入祭龙场地的村寨。喧天的鼓乐声和鞭炮声中,记者和所有的女性被拦了下来,安排从路旁的一条田间小道上返回村寨。惊异中, 女记者被告知, 这是祖先留下的规矩, 女性不能进入祭龙现场, 就算村中的女性也一辈子都不能走到“龙树”下。夕阳下, 田野里的油菜花绚烂无比, 行走其间的花腰彝妇女更加妖娆妩媚。而不远处的那片树林, 在炊烟中显得无比的神秘村旁茂密的树林里, 一棵被称为“龙神树”的柏树, 就掩映在树林间。这棵龙神树有脸盆那么大, 枝干笔直, 树叶繁茂。听老人讲, 祖先最先供奉的龙神树, 非常粗大, 要两三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过来。可惜在 1958 年被砍掉了。现在这棵, 是后来寻找到的,除了一些神秘的占卜外,还要看它长得好不好,干不干净, 有没有鸟雀在上面做窝。林间还有一座供奉着“龙福”的小小碑亭,这座碑亭和土地庙一般大小,碑亭里画有***和一只虎, 栩栩如生。祭龙仪式就设在碑亭前, 碑亭前有一小块空地, 铺着碧绿的松针。祭龙开始时, 老人们先把两颗“龙福”从龙轿中取出, 放入碑亭。在这个过程中, 老人们对这两颗“龙福”非常敬畏。接下来就是祭拜了,老人们把带来的食品从篮子里拿出来,供在碑亭前的松针上,然后点上香烛,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