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教材:《古代汉语》,王宁主编,北京出版社
授课内容:
包括通论和文选两部分。一、文选。文选的教学分精讲和泛读两部分。精讲古代诗文 25 篇,着重于字、词、句有关知识的讲解,部分篇目要求学生背诵;泛读古代诗文 20 篇,供学生课余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通论。包括导言、汉字、词汇、音韵、实词短语与句子、虚词、古书阅读常识等 7 部分。
课时:通论 60 课时;文选 50 课时。总计 110 学时。
•导言
•第一章:汉字
•第二章:词汇
•第三章:音韵
•第四章:实词、短语与句子
•第五章:虚词
•第六章:古书阅读常识
导言
教学目标: 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2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1 )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 2 )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
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 (1) 文言文; (2) 古白话。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
内容包括两大方面:( 1 )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 2 )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
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牢固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四、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通论的学习和文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章汉字
教学目标: 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掌握因形求义的基本方法;熟悉假借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
教学重点: 汉字构造类型的判断;因形求义方法的运用;几种用字方法的识别。
教学时数: 12
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汉字形体演变的六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 .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占百分之二十。
2 .字无定格,异构字多。
3 .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二)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
1 .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
2 .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3 .形声字增加。
4. 注重字形美化。
(三)战国文字(六国文字)
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
战国文字的特点:
1 .形体歧异多。
2 .俗体使用广泛。
(四)小篆
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
小篆的特点:
1 .结构定型,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
2 .符号化(表意抽象化,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化)
3 .构形系统性加强(基本构件、组合模式、组合层次三要素)
(五)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有秦隶、汉隶。一般指汉隶。汉隶由秦隶发展,秦隶是秦系文字的发展。汉隶又叫“八分”。
隶书的特点:
1 .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
2 .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
3 .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
字形构造特点放在下面“隶变”讲。
(六)楷书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的特点:
1 .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
2 .点画形态丰富
二、汉字形体演变的三个问题
(一)隶变
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隶变抛弃象形特征,用笔势代替笔意(用书写符号代替描绘符号),失去构形理据。
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的严密裹刺的纠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二)讹变
讹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