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国内外研究现状.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内外研究现状.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内外研究现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 1. 空心村的界定与成因分析空心村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也是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1] 。对“空心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人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将它定义为: “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经济发展出现的剪刀差引发的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状况[2]。”有人从村庄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将它定义为:“空心村是在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经济和就业结构的转变造成村庄内部建设用地闲置的一种聚落空间形态的异化现象”[3]。也有认为“空心村是新住宅向村庄外围和道路两旁发展,村庄内部出现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外实内虚,新边旧心’的空间形态异化现象”[4]。不论怎样的定义,我们都可以把空心村归为是:(1)村庄的空心化。农民盲目攀比,大兴土木,划新宅,建新房,在老村之外又聚集成新村,致使旧村、废旧宅基地成为空白带,而新的民宅布局散乱,占地面积过大,宅基规模一年超过一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空心村[5];(2)人口的空心化。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就业,村内剩余的人口多为孤寡老人和留守的妇孺,造成村内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空心化的状态[6]。空心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农村居民意识问题。我国的村庄建设缺乏合理的布局规划,管理意识薄弱,村庄规划的制订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村民建房呈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6]。陈旧的思想观念意识影响,土地保护意识淡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作用, 风水等意识作用[7]。农户之间的攀比关系,导致一些刚过温饱线的农民盲目建房[5]。(2)村内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居民生活。旧有聚落固有的缺陷和农民对住房需求的新要求使旧房闲置,向外围建房成为可能。落后的聚落形态和落后的经济联系在一起。旧有的聚落形态特征是住宅建设布局无序[8],供水排水系统落后,道路狭窄,离城镇较远,老房子的宅基地间隔大多比较小,空间不足,对老房子进行拆除重建,无论在平面纵向深度还是空间高度上都会受到制约[6]。(3)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导致人口迁移,加剧了农村“空心”的程度[9]。富有的农村居民大量迁出村集体,即使不太富有,但凡有能力的便会重新选址建房,造成原有宅基地闲置[4]。即使在城里有购房,同时生活工作富足的农民工,依然会把家乡农宅留作退路,不愿意上交村集体[10]。(4)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宅基地管理不到位。我国目前比较成体系的土地使用制度只适用国有土地,对农村土地使用制度至今无切合实际可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保障和行使,基本上是政策调整而未纳入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体系当中[9]。村集体的管理力度和规划意识不强,对乱搭乱建的现象没能给予及时制止,使得私自建房的现象愈演愈烈[6]。土地执法部门对违法乱建行为查处力度不够,对“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等现象往往只是以罚代法,从而致使乱建房、多建房、抢地建房的现象屡禁不止[4]。 2. 空心村的表现形态与分类研究有学者研究指出,截止 2012 年,中均在 % 左右;其中东、中、西部村庄宅基地的空心化率分别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