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观摩课心得体会.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观摩课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zhuhangou 2021/7/30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观摩课心得体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观摩课心得体会
在这次为期三天的“中国教育梦-海峡两岸名师好课堂系列教学研讨观摩会”,有幸能够聆听了多位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使我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仅让我连声赞叹。他们的课堂都围绕着“高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崭新的教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以及变化多端的多媒体课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我学到了许多教课技巧、理论知识和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有人把老师说成是艺术家,若真是这样,课堂便是老师的艺术品,追求___的课堂是每个老师所追求的。但是,___的基石必须是课堂的"真""善""美"不然再___的课堂也会失去灵动。好的课堂不必是老师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课堂,不必是学生踊跃举手,___答题的课堂,但一定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这才是课堂的追求,尤其是语文课,它是允许逻辑思维交错的课目,因此,语文课堂是需要空间留白的,这里的"留白"是留给学生活动的地儿,都能避开语文课堂中忌讳的现象--"讲、窜、灌"的特点。每位老师都是以自然的教态,清新健康的气质驾驶着课堂氛围,也体现了生命的活力与个性___力的气息,充满着生机盎然的课堂。一堂好的语文课,就是一件艺术作品,是一首诗,一幅画,既有诗情更有画意。课堂教学是呈现个性的艺术,老师的气质,老师的学识才华,老师的教学理念均渗透其中。有的老师讲课像写诗,充满___,以情感人;有的老师讲课像写散文,形散神不散,看似随意,但却实是返璞归真了。课堂的节奏也是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的一部分,是舒缓还是急骤,是和风细雨还是骇浪涛天,这些都是一堂好课的所在,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既重课艺也重科研,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自然地引导学生动脑又动心,回味又期待的感觉。
在这几天的观摩课上,张老师所讲的《螳螂捕蝉》印象最为深刻,没有想到张老师的《螳螂捕蝉》上得那么有声有色、幽默、那么多姿多彩,真的不愧为名师。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可以说是故事中套着故事,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配以图画,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一、抓住课文矛盾之处,激发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老师没有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学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后,通过抓住关键句品味——吴王的语言,在学生脑海中树立一个固执的帝王形象,紧接着又抛出一问:面对这样一个固执己见的吴王,还有谁敢去劝阻吗。随后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引导学生___故事的结果,如此固执的、下了死命令的吴王___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呢。少年的一番话改变了吴王的主意,这是一位怎样的少年呢。运用课文一前一后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引发了认知冲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抓住主要段落,把握细节,领会寓意。
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加以想象它们的心情,并通过填表格明白它们的眼前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分别是什么。到此学生基本明白了这则故事中的寓意。
但在这个环节的把握上还可以处理得更细一些,因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几个小节是课文的精华之处。首先,可以指名学生感情读这两小节,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情景,然后请学生描述情景,实为复述故事。再让学生透过螳螂、蝉、黄雀这些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