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慕田峪长城旅游攻略.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慕田峪长城旅游攻略.doc

上传人:endfrs 2016/6/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慕田峪长城旅游攻略.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慕田峪长城旅游攻略指南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市东北隅的怀柔县境内,距北京城 73 公里。此段长城西接北京昌平县的居庸关,东连北京密云县的古北口,自古以来就是拱卫北京的军事要冲,被称为“危岭雄关”。早在 1400 多年前的北齐,就在慕田峪筑有长城。明朝初年重建,明永乐二年(公元 1404 年)建“慕田峪关”。隆庆三年(公元 1569 年),谭伦、戚继光镇守京畿时,又在明初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葺。现在慕田峪所保留修复的长城,为明代所修筑,是全国明代长城遗迹中保存最好的地段之一。慕田峪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此曾发生过多次战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的几次战争,明初徐达和元兵也曾大战于此。慕田峪长城多建在外侧陡峭的崖边,依山就势,以险制厄。墙体高七八米,墙顶宽四五米,建筑材料以花岗条石为主,雄伟坚固。慕田峪长城,墙顶上两边都建有矮墙垛口,可两面拒敌,外侧还挖掘有挡马坑,使防御功能更加完善,这是一大特点。慕田峪长城墙顶的双侧都筑有长约 5尺、厚 1尺多、高 2尺有余的垛口。慕田峪长城的关门两侧是沿山脊升起的,随山势翻转。在这些地段的垛口不是开口的长方形,而是呈锯齿状。射洞筑在垛口的下方,它不是圆形孔,而是顶部呈弧状的方形孔。险要之处还修有炮台。慕田峪长城上还建有“支城”。所谓“支城”,就是在长城内外侧有高脊山梁的地方,再节外生枝地顺山梁修出一段长城来,长度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并在此筑有敌楼,当地人称为“刀把楼”。明代在重修慕田峪长城时,在墙顶的两侧都加修了垛口,还同时新设置了滚木石雷石孔, 可攻可守。而修筑“刀把楼”,可控制制高点,减少对主城的威胁。慕田峪长城从正关台左侧起,随山势翻转,奔向远方。长城由山腰直伸山顶,在山顶立一敌楼后,又突然下降,翻身向下返回山腰, 又骤然升起,直到海拔 940 多米的地方,绕了一个大弯,其形状酷似牛犄角, 苍劲雄浑,人们把它称之为“牛犄角边”。长城从“牛犄角边”继续往前延伸, 经过一个名叫“箭扣”的地方,这里是已达海拔 1044 米的山峰,两侧陡峭如削。在修筑长城时,必须从山头的外侧断崖绝壁上通过,又不能把这个制高点留在外面,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使用砖石、木材显然都不行。于是聪明的能工巧匠们, 用了两根大铁梁担在断崖之上,上面再垒砌砖石,这种方法在整个长城修建史上极为罕见。在慕田峪长城东侧,长城本来是顺山势伸向东北。可是到一敌楼处突然分出约 1000 多米的地段,另辟蹊径摆向东南方向,山势尽处,突然终止,在尽头处修了一个甚是坚固雄伟的敌楼。这段千余米的长城被人们称之为“秃尾巴边”这样长城在此处就形成了三道长城汇于一楼, “三面极目观巨龙”的景观。在慕田峪长城“牛犄角边”的两侧,有一段长城被称为“鹰飞倒仰”。墙体全部建在岩石裸露的悬崖峭壁上,长城的坡度大都在 50 度左右,其中有一节接近 90 度,几近垂直,台阶仅有几尺宽,非勇敢者不敢涉足。慕田峪长城和敌台即当时在明初长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墙高 5~7 米,顶部马道宽约 4米;墙身两侧用条石垒砌,中间以乱石灰土堆填。顶部马道两侧均有城砖砌筑的垛墙,垛墙上有射孔。慕田峪一带因山势平缓,故敌台林立,最近距离不足 50 米。空心敌台高、宽一般均在 12 米左右。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室,上层建望台。蜿蜒曲折的长城如同一条巨龙,游弋在绿色的海洋中。城墙底宽约 6米,顶宽约 4米,高约 8米。城墙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