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怀着对湘西世界无以言说的温爱,寄寓着对人类社会“美”与“爱”的理想,沈从文于1933年冬至1934年春谱写了一曲清婉的牧歌――《边城》,以希实现他“用一枝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浪漫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现从以下几点进行赏析。
一、清幽的田园:自然的歌谣
《边城》独具地方特色,自然风物感性而迷人,在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湘西风俗长卷中,纤索悠悠的溪渡、依山凭水的小城、苍翠欲滴的竹篁、草色青青的崖壁,无不蕴蓄着蓊郁的乡土气息。
在这水边小城,“走长路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生活其中充满率真善良人性的人们,沐浴着湿润,环境赋予这片土地以清雅和灵动,宛如本色天然的世外桃源。
“风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汹涌的江水激发了边城人的豪情,赛龙舟、对情歌、闯险滩,民俗的风情与自然的风光融为一体,清丽的家园就像脍炙人口的歌谣,幽远而流长。
二、清纯的人物:生活的歌者
美丽纯洁、情窦初开的翠翠,滚滚江流中押船闯滩的天保,龙舟竟渡生龙火虎的傩送……《边城》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个纯净自然、极富性情的人物形象,通过一群湘西儿女特有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
翠翠,如翠竹般执着的农村少女,她清秀温婉,心地善良,“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怒,从不动气”。在日益成熟的生命中,朦胧的情爱意识在心头萌芽,母亲的故事使她倾心,傩送的歌声让她神往,但却因无以释怀而内心充满孤寂,只能在情歌和梦境里感悟美好的爱情。李商隐说:“春心莫与华争发,一寸乡思一寸灰。”鲍照说:“两相思,两不知。”翠翠这样一种没法对人诉说的朦胧的表达,便默默地融入那片青山绿水,那片烟雨晨昏。
祖父是一位阅尽世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硬扎结实”,坚韧通达,因此在摆渡的职务上毫不儿戏,他把对不幸女儿的哀思寄托在对翠翠的关爱上,希冀排解孙女的凄凉迷茫,却并不理解她的躁动情感,他盼望翠翠找到爱的归宿,又担心孙女重蹈她母亲的悲剧,“觅渡,觅渡,渡何处?”他心头充满矛盾,并在无奈的孤独里顽强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最终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走完了他一生的航程。
天保兄弟同时爱着翠翠,天保以千百年来沿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方式求爱,后来又以复杂的心情退出角逐,显露出敦厚持重的秉性。傩送借唱歌的风俗表达对翠翠的爱慕之情,因哥哥的死内疚地远走他乡,有纤尘未染的爱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