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白话文与文言文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3、初步接触文言文,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表演这个小故事,并且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结合身边的实例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难点:
1、初步感知文言文,读准文言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白话文中意思不同的字词。 3、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
教学准备:
课件,相关道具
教学过程:
导入
1、出示《自相矛盾》现代文版本,点名指读。这则寓言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再写矛与盾)提示:注意“矛”的最后一笔是撇,与“予”区分开来,盾是半包围结构,第二撇长,“目”字底。解释: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2、齐读这个小故事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
1、导语:同样的内容其实有不一样的文字表达方式,现在老师换一种语言方式来讲讲这个故事。(出示文言文版本)
老师范读文言文。刚才老师读的这种语言教文言文。
2、简介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3、现在请跟老师读一遍,注意长句中停顿的地方,别忘了做上记号。
4、板书:
鬻 誉 陷 或曰
听清楚这些字刚才的读音了吗?谁来给它们标注拼音,(评价,齐读)
5、你能结合刚开始读的现代文说一说这几个字的意思吗,
鬻(yù)——卖。
誉——赞美,夸耀。
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
或曰——有的人说。
6、现在把这些字送进文中自由练读课文。
7、点名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谁来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用文中语言)
2、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这个卖矛与盾的人是怎样夸耀他的东西的,(板书:于物无不陷 物莫能陷也)谁来替他夸一夸,(上台用道具表演读,读出夸耀得意的语气)
3、他的东西卖出去了吗,别人一个简单的问题就难住了他。这个问题是什么,谁来问他一问,(可上台演示)楚人如何反应,
4、重点理解“其人弗能应也”
“其人”指谁,“弗能”什么意思,“应”怎么理解,为何“弗能应也”,文中哪句话一语中的,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板书:不可同世而立) 这句话什么意思,(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如果矛能刺穿盾,说明————————
如果矛不能刺穿盾,说明——————————
这就与楚人说的————————————有抵触。
这说明这两种结果不能同时存在,也说明在同一时间和统一关系中,这个卖矛与盾的人说话怎样,(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说话、写文章,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