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中学语文的西方文学教学研究
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刚刚步入正轨,不久就爆发了,1978年以后语文教学得以拨乱反正,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时代的发展,需要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教材。但是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和体系上都存在许多不足,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时期,出现了关于语文教育的种种论调,进而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改革。面对种种的责难,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对中小学教学大纲的修订迫在眉睫。2000年新的教学大纲诞生,从而也掀起了语文教材的改革。根据新的大纲要求,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六册)"的名义出版的新教科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遵循这一理念,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强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域文化的窗户,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作品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已有近百余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经历了一条坎坷之路:"由少到多、由粗到精、由单一到多元,由工具性到人文性,由不自觉到自觉,直到在大纲中明确规定所选外国作品的比例及具体的阅读推荐篇目为止,实现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①从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范》(共四册,洪北平、何仲英编撰),选有四篇外国文学作品开始,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了中学语文教材。建国后,我国的语文教材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历程,虽历尽坎坷,但外国文学作品始终在教材中占据一定的分量,而且比例越来越重。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为例,1992年版初中语文试用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17篇,℅;2000年秋初中语文试用修订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28篇,所占比例为15℅;2001年标准实验版教材中外国文学篇目41篇,所占比例为24℅。比较三个版本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从数量上可以说是大大增加;其次是体裁、题材丰富了。外国文学作品无论从国别、文章体裁、题材、风格流派、时效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作品拓展到、科普读物等多个方面,国家也由苏俄扩展到欧美亚,而且更偏重于19、20世纪的选文。三个版本中外国文学作品相同的篇目仅有7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现行标准实验版教材中:从作品的来源国家来说,美国10篇,法国7篇,英国5篇,俄国4篇……,不仅比例发生很大变化,还选有黎巴嫩、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作品;从入选作品风格流派来说,除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