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文档名称: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ppt

格式:ppt   大小:793KB   页数:6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ppt

上传人:sanshenglu2 2021/8/30 文件大小:79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
一、大洋地壳分层

第一层,沉积层,地震纵波速度公里每秒。具有间断分布的性质。在近大陆坡麓处厚度最大,可达公里;在洋中脊斜坡上较薄,约200米;在中脊顶部100—200公里宽的地带,沉积层极薄或缺失。
第二层,火山岩层(基底层),具有到处分布的特征,其纵波速度为公里每秒,平均厚度公里。地震反射探测显示这层表面极其不平坦。
第三层,玄武岩层(大洋层),在大西洋,这层速度值的80%落在公里每秒之间。他的平均厚度为5公里左右。除了大西洋中脊外,其余地区。这层的厚度随洋底高度增大而增大。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
层1,沉积层,厚度变化大,大洋中脊上往往缺失或作零星分布。
层2,火山岩层,沿中脊顶部广泛出露,也广泛分布于洋盆中,纵波速度变化大。深海钻探表明,主要由拉斑玄武岩,部分为固结沉积岩组成。
层3为辉长岩或橄榄岩,纵波速度和厚度都十分稳定,厚度在5公里左右,是大洋地壳的主体部分。
层3的底面为莫霍面,该面之下为上地幔层。莫霍面实际上是海水渗透和热液蚀变的最低界面。洋壳的形成是熔融的地幔物质,通过地壳上的热点,分期、断续地挤入上部,迅速冷却和蚀变的结果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
正常大洋地壳(洋盆区)的一般厚度为5~10公里。在大洋中脊轴部,由于沉积层和大洋层的变薄或缺失,地壳厚度减至3~5公里。在无震海岭或海底火山区,地壳厚度可以增大到15公里或更大。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以及其他一些海底高地,属于残留的微型大陆,但是地壳厚度一般小于正常的大陆地壳。人们通常把较薄的大陆地壳叫做次大陆地壳,把较厚的大洋地壳叫做次大洋型地壳,二者也统称过渡型地壳。
可见,大洋型地壳区别于大陆型地壳的要点,在于薄而重,同时缺失大陆型地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
大陆型地壳不仅具有“花岗岩层”,而且“玄武岩层”也比大洋型地壳大大增厚。这样一般大陆地壳就比大洋地壳厚达4—6倍。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
2、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的过渡
在不同的大陆边缘,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的过渡,表现为不同的型式。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
第一种,出现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陆地经过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裾过渡到大洋盆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位于板块内部,其两边的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是作为同一板块一起运移。根据地震探测,发现地壳厚度由洋向陆急剧增大。在美国东部大陆边缘,一个显著特点是沉积层底面出现明显的坳陷,这里沉积厚度增大,形似被充填(如图)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表现为另一种过渡形式,其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以西太平洋岛弧—海沟—边缘海系列为代表,另一种以南美西缘的安第斯亚型大陆边缘为代表。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
以西太平洋岛弧—海沟—边缘海系列最为复杂,过渡带的范围异常广阔,从洋向陆出现下列单元:海沟—岛弧—边缘海深海盆地—陆坡—陆架,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地壳类型交替出现(呈镶嵌状)。海沟的向洋一侧斜坡,是典型的大洋型地壳。在海沟的轴部,地壳厚度有所增大。向海沟的内侧坡,地壳厚度进一步增大。到岛弧区,可以出现大陆型或者次大陆型地壳。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
如果从岛弧向海沟方向追索,发现随着花岗岩层尖灭,地壳厚度减薄。而从岛弧向边缘海深海盆地方向,地壳厚度也明显减小。在边缘海盆地区,花岗岩层通常缺失,出现大洋型或者次大洋型地壳;有时则保留有薄层花岗岩层,出现次大陆型地壳。从边缘海盆向大陆坡、大陆架方向,地壳厚度复又增大,这里的地壳过渡型式与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相似,在大陆架出现正常的大陆型地壳,大陆坡则往往是次大陆型地壳。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过渡情况相对简单,这里海沟与大陆坡相邻,其间并没有出现边缘盆地。岛弧仿佛焊接在大陆上,故其过渡型与海沟的递变形式相似。由大陆向海沟方向,花岗岩层尖灭,地壳厚度减薄。
海洋地质大洋地壳构造及岩石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