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鱼我所欲也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句,把握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2“体会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理解“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学习重点】
对语句及文章中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知识链接】
孟子(约前372 —前289),名轲,刍班今山东邹县)人。受业 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 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 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 七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 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 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自主学习】
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积累文中生 字,听清句读。
一箏食 一豆雲 跳尔而与之 乞人不眉也 不为(wOi)苟得也 Cwei)宫室之美为(wei)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 累主要词语。
如使由是是故蹴与加穷乏得我本心已 苟得兼甚…患
为:
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
死而不受(宁愿)
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之:
呼尔而与乙(代词他) 为宫室乙美(助词的)
而:
呼尔顾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顾有不用也(表转 折,去卩)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比)
【合作探究】
3、 分组讨论,弄通文章大意,积累下列主要文句的翻译。
(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 小组同学轮流,一人一句翻译课文。
5、 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全班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 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 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以 小组为单位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 另一组对下句。如下所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 熊 掌 者 也。
生,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由是贝9 生而有不用也, o 是
故 2 O
呼 尔 而 与
向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
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
6、 背诵全文
7、 重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
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故患有所不避也”。“患”指什么?
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 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指什么?
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 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 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 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 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 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 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
来?
8、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精读精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