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新课改的特点及启示
摘要:新课改一直都是全球各国教育的关注重点,如何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更好地推动未来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新课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芬兰基础教育享誉世界,近年来芬兰出台《芬兰国家政府发展规划》《教育与研究发展规划2011-2016》等系列教育政策文件,于2016年8月推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赋予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不断革新课程目标和内容,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创新之处,给我国新课改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芬兰;新课改;特点;创新;启示
二战结束以来,芬兰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建设,努力为公民提供公平高质的教育机会,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历届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芬兰学生和中国学生名列前茅。因此,芬兰的基础教育及其新课程改革一直是全球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在最近的一次新课改中,芬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即“现象教学”,或者称之为“多学科学习模块”课程,引起广泛的关注。
一、芬兰新课改概述
1960-1970年,芬兰历经重重压力和困难,开始构建综合学校系统,并不断进行教育公平与质量改革,致力于为每个公民提供公平高质的教育机会。1970年以来,芬兰大约每10年进行一次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开展“钟摆式”的周期性课改,不断创新课程教育方式,革新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2010-2012年,国家内阁、教育与文化部等部门相继出台《教育与文化2020战略发展规划》《芬兰国家政府发展规划》《教育与研究发展规划2011-2016》系列教育政策文件,明确了芬兰基础教育未来改革目标与方向。2013年2月,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试点启动新课改,推进学科融合式教学、多学科学习及多元化学习评价的课程整合性与多样性,并基于信息技术突破教室等空间局限,培养低年级学生具备基础编程的能力,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针对新课改目标、具体内容的制定,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成立课程专家顾问团,组建由300多人组成的多个国家课程标准制订小组,紧密与地方政府和学校合作,注重新政策和传统之间的衔接过渡,确定课程目标与结构,融入先进学习理念,拟定学习支持性措施,改进不同科目教学目标和方式方法。
(1)培养目标的变化
芬兰进行新课程改革,首先改变的是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拥有一技之长的综合高素质人才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芬兰将教育教学目标放在了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之上。主要表现为致力于加强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加强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增加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事务承担责任。
(2)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学习和应用
新知识和技术这一次的芬兰新课改在教师方面,鼓励学校及教师不断创建优化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式。除了封闭式的教室和学校的教学之外,还鼓励教师引导学生在其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应用新的知识和技术,例如走进自然真实体验、感受和发现事物,访问公司学习或具体实践课堂的理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还可以在游戏和其他的虚拟环境进行学习,通过各种新技术和新场景,使学生更容易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3)对课程内容和课时分布进行必要的调整
芬兰对“现象教学”的推行,必然会对科目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更新,并相对应地对之前的课程内容及课时分布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如社会学习、基础编程、语言课程需在更低年级就开始讲授,以贴近当今社会,满足未来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迫切需要。
(4)加强科目教学的未来横越能力培养
芬兰新课改中非常重视横越能力,并在不取消传统的学科教学的前提下,依托于具体学科以分科课程为主,通过如“现象教学”的新型学习方式将横越能力的目标渗透入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七种横越能力:一是思考与学习的能力;二是文化识读、互动与表达能力;三是自我照顾、日常生活技能与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四是多元识读能力;五是数字化能力;六是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七是参与、影响并为可持续性未来负责的能力。
(5)至少每年开展一次多学科学习模块
根据芬兰国家新课标第四章第四节规定,从小学到初中每个年级,地方政府、每一所学校要确保每个学生每学年至少要参与一个“多学科学习模块”课程,每个阶段一般为两到三周,这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