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7.《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⑴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 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
⑵《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 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 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的抱负。
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 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 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
“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 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 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 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 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⑷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 事,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是诗的线 索,以下十句写登山观海所见。
第二层(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 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 动荡的气势。一个“何”字,一个叠词“澹 澹",表达了惊讶、赞美的感情。脚下山岛 耸立海心,又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意 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 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 全是写实景。是作衬托用。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 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 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 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 象,把大海点染得生机勃发。次及“洪波”, 又回到动态,静动相配,展现了大海波澜壮 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 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 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第三层(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
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 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开 阔、宏大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 襟。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 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 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 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 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 内容无关。
⑸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 的代表作。
⑹“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这种 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 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 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 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 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 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2-7.《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 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⑴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 ⑵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 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 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⑶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 在船上,“客路”即驿道,这是诗人想像船 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 波之意,思乡之情已然悄现。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X阔”“正悬” 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 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 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 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 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 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 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 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
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 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 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 淡的乡思愁绪。
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 景。
春潮涌涨,江面开阔,风轻和煦。放眼 望去,江面似乎与岸相平,平野直阔,大江 直流,波平浪静,一叶小舟,风帆端端正正 地悬挂着,平稳而快速地行驶在这青山绿水 之间。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 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 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 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 “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 “一帆悬”,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