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兰捌交通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兰州交通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兰捌交通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力易年彳月/{ 签字日期:乃房年易月f毕日兰州交通大学硕士论文摘要本次研究通过利用2010年苏子河流域ALOS影像数据,在遥感(ERDAS)、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和卫星定位系统(GPS)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大伙房水库及其上游苏子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和景观格局分布特征;结合2011年和2012年5月、8月、11 月水质指标测定结果,分析了不同尺度缓冲区内苏子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流域水质的影响;利用不同尺度缓冲区内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苏子河流域不同尺度空间内景观格局与流域水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1)苏子河流域整体景观斑块趋于破碎化,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斑块类型多样且丰富,但斑块分布不均衡,景观异质性较低。林地是主要的优势景观类型,面积比例超过了流域整体面积的70%,斑块分布较为集中,连通性较高。旱地是苏子河流域内第二大景观类型,斑块数量较高,连通性较低。水田、建筑用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化,自然稳定性较差。草地、未利用地和工矿用地面积比例较小,分布分散,自然连通性差。水体斑块分布广泛,与其他类型斑块的邻接程度最均衡。(2)8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在划分的6种不同尺度缓冲区内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对各项水质指标变化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50米、100米、200米缓冲区内旱地、林地、建筑用地、水田、草地和未利用地对水质污染指标变化的解释量较高,对水质指标变化的影响较明显。其中旱地、水田和建筑用地对河流中TN、NH4十-N、N03’-N和 N02"-N的影响较明显;林地对流域内NH4+-N、N03"-N等污染物的遏制作用也是较为明显。。300米、400米、500米缓冲区内,水田、旱地、林地、建筑用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对水质指标变化的解释量逐渐下降,旱地、水田和建筑用地仍然是促进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但随着缓冲区距离的增加,这种影响也随之降低。草地和未利用地在流域尺度内,面积比例均低于3%,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不足以说明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因此,缓冲区距离、<200m的范围是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流域水质的关键区域;缓冲区距离>500m的范围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的影响不明显,是能够进行土地开发的区域。(3)流域景观格局在不同缓冲区内对流域水质具有不同的效应:缓冲区距离弋<300m 范围内,旱地、建筑用地、水田为主要的景观类型,随着缓冲区距离的增加,景观斑块数量(NP)、斑块密度(PD)的变化趋势对水质影响较明显。同时,最大斑块指数(LPI) 对水质指标的影响较明显。但最大形状指数(LSI)在缓冲区内的变化不明显,与水质污染指标变化的相关性表现不明显。在缓冲区≤100m范围内,景观类型中农田斑块的自然连通性较高,人为因素的干扰较明显,对加深水质污染的正效应较明显;而人为优势景观类型斑块聚集度(m)越大对导致水质恶化的作用越明显。而在缓冲区距离> 300m的范围内,林地面积比例较高,林地斑块聚集程度和自然连通程度较好,对水质大伙房水库上游苏子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水质的影响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在流域缓冲区距离、<300m范围内,景观斑块的密度较高对水质的影响较大,表明该流域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耕地、建设用地等斑块聚集且分布复杂对水质恶化有着关键的影响作用。而缓冲区距离超过 300m,景观格局分布特征对水质的影响则表现并不明显。关键词: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水质;苏子河论文类型:基础研究兰州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Abstract With the support ofERDAS,ArcGIS and GPS software,the typ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thelandscape patterns were analyzed byusing theALOS image in20 0 inthe watershed ofSuzi on thedata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