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文写作步骤摘要: 被威廉· 福克纳誉为“这代人最优秀的一个单篇”的《老人与海》,是硬汉子海明威的力作,而对于《老人与海》的象征因素, 在评论界各执己见, 海明威本人的解释也模棱两可, 事实上, 桑提亚哥的遭遇和生存环境就是海明威艺术化了的亲身经历。本文将从文章的主人公和其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总体的对其象征因素进行完整的剖析, 总结和归纳《老人与海》的象征因素, 以求对评论界的争执做一个完美的解答。关键词: 象征因素海明威生存环境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的美国名作家海明威, 在评论界受到将近十年的冷遇与攻击。为了力挽江河日下的声誉, 海明威推出了他坚信这是自己“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一部作品”[i] ,这就是《老人与海》。海明威崛起于欧美象征主义由诗坛向整个文学领域渗透、扩张的年代, 研究者们将他视为象征主义作家, 认为他应该“与爱伦·坡·霍桑和麦尔维尔列为一类,即描写象征内心世界形象的作家”[ii] 。海明威自己也认为小说应该是一座冰山, 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八分之七深藏在水面下, 是需要读者自己理会的。海明威的说法,《老人与海》同时也只为我们展现了八分之一的面貌。对于《老人与海》象征因素虽然海明威说: “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但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iii] 他这里说的“意味着许多东西”,“实质上就是象征主义”。这便是对他一封谈《老人与海》的信中的断言“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 大海就是大海, 老人就是老人, 孩子就是孩子, 鱼是鱼, 鲨鱼全是鲨鱼……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扯”[iv] 的自我否定。可见这位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文学的大师, 在这个问题上自己也陷入了“迷惘”。笔者认为, 海明威之所以对《老人与海》象征因素的态度之武断, 充分表现也他不愿意接受“象征主义者”这顶桂冠,“精心地去掩饰”[v] 却“被评论家不断的发现”[vi] 。在研究海明威时就必须从将他写作生涯推上了荣誉之巅的《老人与海》开始, 研究《老人与海》又不得不研究他的象征因素, 因此本文将文章的主人公老人、小孩儿、鱼、大海、狮子以及桑提亚哥生存和捕鱼环境等入手对其进行分析。桑提亚哥是“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老渔人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 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 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 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之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象征, 他不管有意还是无意, 不管是自觉亦或不自觉,都作为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桑提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 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 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 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 是愉快的, 毫不沮丧的”。作品一开始时, 老头儿正赶上“背运( 那是形象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八十四, 整整八十四天, 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 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 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 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 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恶梦中醒来, 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凋敝的景象, 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作, 可谓九死一生。这也正是老渔人桑提亚哥苍老的表现之一。另外,我们发现从 1940 年《丧钟为谁而鸣》之后, 海明威整整十年没有发表什么重要作品,而 1950 年出版的《过河入林》又遭到舆论界的一致批评,“众多评论家甚至断言海明威的才智已经枯竭,再也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vii] 。这个情形与桑提亚哥老人一开始的景况多么的相似, 老人背了运, 一连八十四天打不到鱼, 当他坐在海滨酒店时,周围的渔夫都在嘲笑他或者对他寄予同情。桑提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 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 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 为了鳏夫的光荣与尊严, 桑提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 对于尊严与荣耀, 海明威是极其强调的, 他曾经一度打算为该文使用“人的尊严”这一标题。对于海明威来说, 要写好一篇“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作品”,“从战术上讲, 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意见”[viii] 。海明威意识到《老人与海》的这部作品的完成, 将让“别的优秀而成熟的作品与它相比大为逊色”。我“今后还要努力写得更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