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东轻工业学院大学语文教案诗歌部分之三
作者:宋彦
春江花月夜
授课要点:
1、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2、体会本诗表达的优美意境。
3、了解本文的主旨:对宇宙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4、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课堂思考题
1. 全诗有几处明写“月”字?有几处暗写月亮及月光?
2. 分析诗中如何通过月的变化描写表现出时间的变化及情感的变化。
诗人通过月亮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来表现时间的变化;通过写月光下的不同景物,如江水、沙滩、枫树、花林、飞霜、扁舟、高楼、鸿雁、潜鱼,表现自己漂泊思归的情感波动。
3. 请你再举几首表现明月意象的诗歌。
李白《关山月》、杜甫《月夜》、李商隐《月》、苏轼《水调歌头》等
4. 试就你所知道的表现明月意象的诗歌作品,谈一下明月的意象与哪些情感的表达相关?
一般而言,明月的意象一般与相思怀人、离别念远以及期待美满团圆有关。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他们的爱恨情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升起了一轮明月,远在天涯的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的月光,披上衣服觉得露水渐渐重了。不能把这满手的月光赠给你,还是回去睡觉吧,希望与你在梦里相见。
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 还寝:回卧室再睡。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的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天的边塞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应该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行:交通。秋边:秋天的边地。达:到。况乃:何况是。
杜甫《月夜》
今天夜里鄜洲的月亮,在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看见。远远想起家中可怜的小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什么时候才能一同倚着轻薄透明的帷幔,月光一同照着我们两个人,把泪痕拭干。
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诗人与家人分开,他在长安,家人在鄜州。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由此观之,明月的意象一般与相思怀人、离别念远以及期待美满团圆有关。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一、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官兖州(今山东兖州西)兵曹。工诗,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而“名扬于上京”。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吴中四士”,擅长七行歌体。所作诗篇多散佚。《全唐诗》存诗二首。除《春江花月夜》外。另一为《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为历代传诵的名篇。本诗脍炙人口,享誉古今,被后人认为“孤篇横绝”,是“一首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评论《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赞赏本诗在某一方面几乎达到了不可超越的顶峰。
二、文本详析
1、题解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引《晋书·乐志》认为这一曲调始创于陈后主。据说,后主和宫中女学士及朝臣唱和为诗,《春江花月夜》是其中最艳丽的曲调。(《晋书·乐志》)。但是唐初所修《晋书》中并无郭茂倩所引的这段文字,且《晋书》记载的陈后主事,也与时代不合。郭氏所言,不足为据。此曲当为吴声之一,创自民间,其后为统治者改制成宫廷乐曲。
张若虚这首诗虽用旧题,却初步洗脱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富有民歌风味。《春江花月夜》是七言歌行体,为乐府旧题,一般写春、江、花、月、夜几个题材,以往创作大多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内容空泛,向无名篇。张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