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联语巨匠——乔应甲(四)
联语巨匠——乔应甲(四)
作者——张延华
明代山西猗氏(今临猗)人乔应甲( 1559— 1627),是 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楹联巨匠。他的文集《半九亭集》在近 年发现,是研究明末文学尤其是楹联文化的一件大事, 《半 九亭集》是集多种传统文体形式于一编的文学著作。
万历三十二年( 1604),乔应甲因参李三才与为楚宗案 辩冤得罪权贵,为避朋党之祸家居六年。万历三十八年 (1610)岁值庚戍初春的一天, 乔应甲正在家中教侄儿读书, 忽然有家丁报告说京城有快马差人前来报信。乔应甲接过信 一看,正是都察院调任檄文,并附有友人史莲勺信一封,言 说仓场尚书孙玮此时兼署都察院事,向皇上奏明起用乔应 甲。当时的太宰孙丕扬也上奏说乔应甲正人君子,应当尽快 起用。皇帝遂命都察院召乔应甲赶快进京上任。史莲勺也在 信中怂恿他赶快赴任。乔应甲脑中尚在犹豫不决。一方面, 他想为朝廷效力,为人民谋福,干一番大事,另一方面又对
朝中阁部相争朋党倾轧深怀顾忌。他准备给朝廷上一奏折, 推说老母在堂,常有霜露之疾,需要自己堂前行孝,不能为 朝廷效力。父亲知道后,立即上前阻挡,并责以大义: “吾
年不七十,尔母亦康强,间或小病小灾,必无他虑。况尔叨 选西台近十年,只按淮不逾年。如旷职于己生平之志奈何, 于父母之指望奈何?”母亲也在一旁劝他不要顾念自己,要 以朝廷大事为重。并督促他赶快收拾好行装上路。在父母的 一再劝导下,乔应甲带着家丁福民策马北上了。
一日,行至平定州地界,只见一片荒凉。树木干枯,寸 草寥寥,去年本是颗粒未收,今年仍旧滴雨未下。一路上只 见逃荒的人流离失所,啼饥号寒,鬻妻卖子,络绎于道,一 派凄凉悲惨景象。
乔应甲想着自己该如何在平定州赈济灾民。他的眼前浮 现出贫妇那可怜幼儿的悲惨相,浮现出无数个骨瘦如柴的幼 儿在啼饥号寒。想到这里,他终于拿定了主意, 对,救幼儿, 有幼儿才会有希望!他在筹划着一整套赈灾救人的方案。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来到平定州府衙门前。他知道平定州 的知州王秉恩正是张亭一为知县的陕西三原县人,在京城曾 与他有一面之交。乔应甲让福民向守门人递上手本道: “烦
告知州大人,就说四川道监察御史乔应甲赴京路过,要见见 知州大人。”守门刚去不一会,知州王秉恩出来相迎: “不知
大人来临,有失远迎。快快请进! ”一阵寒暄之后,衙役端
上来饭菜。只见饭桌上一碟老咸菜,一盘山药蛋,两碗清水
米汤。知州大人面带愧色,为难地说: “实在对不起,本想
为大人接风洗尘,不想敝地连年灾荒,实在拿不出更好的饭 食,还请大人见谅。”乔应甲笑道:“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 我们有这些已算得是美味佳肴了啊! ” 一边吃着一边谈论。 乔应甲问道:“一路上,我看到饿殍遍野,卖儿卖女络绎于 道,不知知州大人如何安排赈灾救灾之事?”王知州又悲伤 又惭愧地说:“大人,不瞒你说,敝地三年大旱,颗粒无收, 所有储粮已是十室九空。皇上的赈济也都悉数发放,无奈杯 水车薪,还是让大多数灾民难以度日。本官为此发愁得头发 都白了,也想不下救灾民的良策,实在羞愧难当啊! ”说着
眼圈发红,掉下泪来。
听着王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