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泸州美食资料.doc

格式:doc   大小:106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泸州美食资料.doc

上传人:蓝天 2021/9/24 文件大小:10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泸州美食资料.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泸州美食资料
一、历史背景:
大河帮、小河味是泸州川菜的代表味型
泸州在川菜王国中独创大河帮、小河味而誉满中外饮食界。
味型的形成具有地域性和历史性
泸州是川南交通枢纽,地处长江上游,川滇黔渝结合部,长沱两江在这里交汇,水陆交通方便,水资 源丰富,老窖、郎酒在这里天造地设,故泸州有“酒城”之称。水文化、码头文化、名酒文化与中原文化 和西南的民族文化在这儿碰撞岀代表川南地域的饮食文化。
据泸州商业志记载,民国初年,泸州在地方军阀的统治下,闭关自守,民不聊生,工商业萧条,饮食 业很不发达。当时泸州除几家豆花便饭和红锅外,并无一家餐馆和包席餐厅,大小宴会均厨帮承办。
自1918年起,泸州开始城区道路改造,原来的石板路逐渐改造为水泥路。交通条件的改善,泸州市 场逐渐复苏,餐饮业也随之兴旺起来。
一些较大的餐厅和包席馆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了厨帮、燕蒸帮、本城帮、成都饭帮、小河帮、杂帮等六 大帮共存。泸州的饮食业就开始发达,一般桌席通常是以“传丝杂炫”、“红苕杂炫”为头菜的八大碗,较 高档次的筵席是“四凉菜”六道大菜、一甜点或一甜羹,一尾汤,在冬天也有增添“生片火锅”的。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随之而来的,达官贵人,军阀、商人拥入重庆,江、浙、鲁、 粤各大菜系相继渗透重庆,在陆路交通不十分方便的情况下,水路成为泸州到重庆的主要交通形式,餐饮 通过水路又转传至泸州。如当时以上海菜肴著称的“中央酒家”、“南京饭店”,以广东菜肴著称的“冠生 园”,以福建菜肴著称的“交通银行食堂”,以准扬菜著称的“燕京酒家”、“五福园”、“朝阳楼”,以北味 的面食著称的“三六九”、“排骨大王”、“北方馆”等外来菜馆。省内以成都味闻名的“海国春”、“成都版 店”,以重庆味闻名的“重庆凯歌归泸州分店”等等,相继在泸州开业。1942年泸州兰田机场开始修建, 美国空军飞行员来泸州,“仰光中西餐厅”在泸州公园路开业,开创了泸州历史上第一家西餐厅。后来又 相继出现“民生咖啡厅”,和“集美餐厅”西餐馆和中西合璧型餐馆。这是泸州在民国时期烹调业最兴旺, 最发的的时期。泸州厨师在保持泸州地方风味特色的前提下,博采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集燕蒸菜精 粹而独创泸州正宗川菜风格一一大河帮、小河味,声誉蜀南。当时重庆有“小上海”之美誉,泸州有“小 重庆”之称。
“大河帮”。主要以本地厨师为主体,在味型上兼收并蓄成都、重庆的名厨,商人、军阀私人厨师的 厨艺,江、浙、鲁、粤各大菜系风味,在调味上独创出以清香、醇浓并重,麻辣风味浓郁的综和风味。这 个风味的形成时期大约在1918年到1939年形成的。
代表餐饮饭店有民国时期最早闻名的大河街“和济饭店”,老板是滇军九军团军需官文全兴;经营零餐、 包办筵席;钟鼓楼“蜀都饭店”,老板是滇军军官许如州开办,经营零餐,承办筵席,于1919年开业至1926 年停业;南门铜店街的“永发祥饭店(黑房子)”是一家大型的饭馆,以便饭、炒菜为主,代表菜品臊子 千张,蒜泥白肉。“大河帮”的基本成型,主要以承办各类筵席、零餐,接待达官贵人、商人。烹调上 以烧、蒸为主。特别擅长烹制河鲜,对烹鱼有独到之处,家常风味浓厚,如大蒜烧鳍鱼,干烧水密子,清 蒸江团,酸菜黄腊丁,大蒜鲍鱼。“大河帮”菜品的风味重在一个“味”,以味多,味厚,味浓为尊,在 烹鱼的质地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