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

上传人:zgs35866 2016/7/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夜书所见的诗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夜书所见的诗意《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 1 、萧萧:风声。 2 、动:打动。 3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 、挑:捉。 5 、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6 、篱落:篱笆。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 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深夜难眠, 透过窗户, 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 读一声, 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 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是因为: 夜深了, 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 因而时时怀乡思人, 遇到佳节良辰, 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 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 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 含蓄深沉, 既朴素自然, 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注释】⑴九月九日: 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 故曰重阳。忆: 想念。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⑷茱萸( zhūyú ):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翻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 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 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望天门山》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注释】⑴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 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 “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⑵中断: 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 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 回漩, 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 并更加汹涌。⑷两岸青山: 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 突出, 出现。⑸日边来: 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 远远望去, 仿佛来自日边。【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 是楚江把它冲开, 碧水向东奔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