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侵权责任法》的解释论与立法论麻昌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民事立法中的一件大事。对于立法者来说, 这标志着民法典编纂的阶段性立法任务的完成; 对于执法者来说,它意味着今后的任务将是对法律条文的正确理解和适用; 对于学术界来说,它意味着什么呢?张新宝教授明确指出, 《侵权责任法》通过后, 学者的主要工作应“从立法论向解释论转移”。[1] 毫无疑问,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正确理解和适用《侵权责任法》的条文含义既是执法者的任务,也是学者的任务。当然, 《侵权责任法》的实施并不意味着立法的终结, 学术界还应继续关注侵权责任立法问题。因此, 笔者认为,在《侵权责任法》实施的大背景下, 侵权行为法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侵权责任法》的解释,二是对《侵权责任法》编入民法典(“入典”) 的研究。一、我国侵权责任立法的特点综观整部《侵权责任法》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1. 民族性。《侵权责任法》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渗透了诸多民族因素。在制定《侵权责任法》的过程中, 立法者大胆吸收了中华民族历史与现实所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文化、习惯、风俗等法律资源,打破了迷信外国法的法学研究思潮, 在法律术语、体系结构、制度设计、规则制定方面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特色。这是中国民事立法自物权法制定时开启的一种科学态度。具而言之有四: (1) 在法律术语上,《侵权责任法》有许多用语与学术界长期接受的大陆法系国家侵权行为法页眉... 页脚. 的用语不同, 如法律名称的选择, [2] 当事人称谓的改变使得行为主体与责任主体分离的现象[3] 出现。(2) 在体系结构上, 《侵权责任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以下简称《民法通则》) 所创设的“民事责任”传统的吸纳很好地分离了违约责任的内容而保存了侵权民事责任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性, 成为整个法律的基本体系框架; 并遵循“从行为到事件”、“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3) 在制度设计方面, 《侵权责任法》的民族性体现在按照中华民族的现实情况设计制度并充分考虑了民族传统。前者如《侵权责任法》第 17 条关于“同命同价”的规定有利于缩小城乡对立, 后者如《侵权责任法》第 16 条关于人身伤害损害赔偿项目的规定符合中华民族关于家庭在社会中地位的状况。(4) 在规则制定上,《侵权责任法》第 24 条规定的损失分担规则, 就是基于中国传统“见者有份”的人情关系处理原则来确定的。 2. 先进性。《侵权责任法》一方面吸收了世界各国关于侵权行为法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 使得其制度设计适应时代的发展; 另一方面, 创造性地规定了一些新的制度, 引领着侵权行为法的发展趋势。详言之: (1) 在规范技术上, 《侵权责任法》兼采“一般条款”与“具体列举”相结合的立法技术, [4] 以第 6 条规定了关于过错归责的一般条款,以第 5 章到第 11 章列举规定了各种比较成熟的具体侵权类型,并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从行为到物件”、“从自己行为到他人行为”的逻辑顺序。(2) 在法律制度的设计上,《侵权责任法》吸收了两大法系国家的最新理论发展, 并结合我国国情来进行制度设计, 使得相关制度具页眉... 页脚. 有。英美法长期发展形成的隐私权制度、过错认定与因果关系认定的客观化,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