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2
文档名称:

中医中风病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192KB   页数:4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中风病课件.ppt

上传人:1485173816 2021/10/13 文件大小:19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中风病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中风病课件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一、定义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二、历史沿革
《内经》:无中风病名,记载有关中风病因和临床表现的论述;
病因与体质、饮食、精神剌激、烦劳过度有关→气血并逆,部位在头部。
昏迷期:仆击、薄厥、大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偏身不用、痱风。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首创中风的病名及临证分类法。分在经在络、中脏中腑区别。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唐宋是中风病因重新认识的分水岭时期
唐宋以前:认为“正虚邪中”以“外风”立论。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金元时间:
①刘河间:肾水不足,心火暴盛。
②李东垣: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正气自虚。年龄体质因素有关。
③朱丹溪:湿痰化热生风。地理气候有关。
④元代·王履:“真中”、“类中”。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⑤明·张景岳:“非风”,“内伤积损”。
李中梓《医宗必读》:闭证、脱证。
⑥清·叶天士:肝阳化风——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
喻嘉言《医门法律》:预后——难治重证。
清·王清任:气虚血瘀立论——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
⑦近代·张山雷、张伯龙、张锡纯:年老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潜降镇摄。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对应的西医疾病范围:
脑血管意外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缺血性 脑血栓
脑栓塞
面神经麻痹。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症候特点
主证:
神昏、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昏 ——瘫——喎(wāi)—— 謇(jiǎn)——麻
兼证:
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痰多、呃逆、视力改变、二便失禁或不通。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病 因
①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作息失调。
②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③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博、饮酒过度。
④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张、素体阳盛。
⑤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侵;痰湿素盛。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三:十九点 五十七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