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中华鼓文化》课程设计方案.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华鼓文化》课程设计方案.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华鼓文化》课程设计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鼓文化》课程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 中国锣鼓乐, 这一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 以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宏壮的民族气派和独特的东方神韵著称于世。从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古墓中出土的土鼓,至现代广泛流传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种鼓, 它们的时间跨越度已有三四千年了。从古至今, 锣鼓乐无论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或是作为一种音乐类别, 它始终伴随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不断繁衍、传承和发展, 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奏的艺术品种而深深扎根于民间音乐沃土之中, 并始终发挥着它那无可替代的社会精神效应。鼓类乐器的历史久、品种多。目前常见的鼓有大鼓、花盆鼓、小堂鼓、单皮鼓、腰鼓、书鼓、太平鼓、八角鼓、渔鼓,维吾族的手鼓,苗族的铜鼓,傣族的象脚鼓,朝鲜的长鼓等。其次, 鼓在中国锣鼓乐和鼓吹乐与吹打乐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鼓的表现力很强, 古人云“为群音之长”、“八音之领袖”。最为重要的是打鼓是节奏训练的一种形式。节奏对于人的基本节奏, 思想情操的培养, 智力的开发, 身体健康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大鼓的节奏训练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中华鼓文化》教材的编写就是让学生们在继承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同时, 更能从打鼓的练习中得到节奏感的训练, 自娱自乐, 营造欢乐气氛, 培养个体与群体间的协作性。愿少年儿童充满阳光活力,增添生活乐趣,一起来欣赏, 一起来活动,一起来表演,一起来交流,一起来探究。二、课程理念: 1 、锣鼓训练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向良好的方面发展。学生的聪明智慧、品德行为、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心理发展水平要在活动中展现, 在活动中得到发展。锣鼓训练动作包括各个部位, 在训练动作时通过反复的练习, 不断增强一致性、准确性、协调性、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锣鼓训练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集体争荣誉不甘落后的思想, 克服了以我为中心的毛病, 增强了群体意识, 培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2 、锣鼓训练有利于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毅力等个性特征。在锣鼓训练中, 学生手上拿着乐器, 要求做到动作的统一性, 节奏的准确性, 这就需要学生不怕苦, 要坚持, 要克己, 要具有顽强的意志力。锣鼓表演本身就要体现出一种欢快、豪放的气度, 通过训练增强了学生在众人面前大方亮相的胆量, 提高吃苦耐劳的能力, 还培养了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3 、拓宽学习渠道,改善学习方式,强化实践能力。《中华鼓文化》课程的开设, 学校为学生创设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 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途径和学习经历。我们倡导实践体验,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和练习,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一系列的表演, 强化了学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4 、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能力。学校是拓展课建设和决策的主体。依据教育方针和课程方案, 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组织教师开发和建设拓展型课程, 形成富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体系。同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能力,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课程能力。三、课程目标通过确立“鼓文化”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编写鼓文化的校本教材,探索实施校本课程的途径和策略等措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具体目标为: 1、通过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