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古诗的音韵美.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的音韵美.doc

上传人:guoxiachuanyue 2021/11/19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的音韵美.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
古诗的音韵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我们都知道,古诗 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文章,它在乐曲的韵律,节奏,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 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等方面都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新学 的一首古诗,一定要充分的朗读,读出诗韵,读出它的音乐感。
1.押韵
韵是古典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所谓韵,就是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韵 母。凡是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也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 叫“韵脚 ”,一首诗里都用一个韵部的韵脚,就叫 “押韵”。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 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在朗读的时候对韵脚就 要恰当的重读,非韵脚的音要读得轻一点而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 类的音韵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所以说,古诗即便 不唱,诵读起来也应该铿锵有声,自然而然的读出音乐感,让人能够感觉到悦 耳顺畅的音韵之美!
2.节奏
诗人在诗歌中抒发情怀不是平板的,而是波澜起伏的,这诉之于文字便成 了诗歌的节奏。
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说: “大概先扬后抑的节奏 ,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 奏,便鼓舞我们。 ”《论节奏》一文中指出: “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型,也是她 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要想读出诗 的节奏感,就一定要注意诗句中的停顿。
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 “-22-1”如:山气 / 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1-2”如:举头 /望/明月,低头 / 思/ 故乡。(李白《静夜思》)。
七言诗的诵读,通常是四顿读,一是 “4 2-2—1”如:梅子丨金黄丨杏 子丨肥。二是“—2—1 — 2”如:泉眼丨无声丨惜丨细流。三是 “4 3”如三万里 河丨东入海。四是“—2— 3”如月落丨乌啼丨霜满天。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不
管是五言还是七言,后面的三个字往往构成一个较大的间歇,俗称 “三字尾 ”,
在这三字尾的停顿处实为 “音断气连 ”,即前面的字音虽然断了,但气息要缓缓 地连接后面的 “三字尾”。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 //依山尽,黄河 //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在实际的诵读中,收尾句的 “三字尾”为了形成曲 终音止的听觉,其音步常常一字一顿,读成 “1 / 1 / 1的节”奏。
当然,古诗的诵读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该遵循顿不 破词的原则。
3.平仄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 平即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 通话里已不复存在,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古人写诗,对平仄要求 相当严格。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一 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 —层楼(仄仄仄平平)。 ”
平声字高扬,仄声字低抑。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有了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