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龙源期刊网
王阳明 “致良知 ”说的涵义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作者:袁莉 来源:《文教资料》 2012 年第 01 期
摘 要: “致良知 ”是阳明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王阳明一生讲学的宗旨。 “致良知 ”说包括 “良知”本体和“致良知 ”的工夫两个重要部分,本文从这两部分的哲学涵义出发,进而探讨 “致 良知 ”思想对现代主体性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说哲学涵义 现代教育意义
王阳明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一生既辉煌又坎坷。王阳明, 字伯安,名守仁,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公元 1472 年)生于浙江余姚,
卒于 1529 年,仅存世 57年,不可谓寿,但流恩泽于后世,不可谓不厚。他生平不仅南征北 战,致力于 “破山中贼 ”,且殚精竭虑,思考着如何 “破心中贼 ”。其讲学的主要核心是 “致良 知”,他说: “吾平生讲学,是致良知三字。 ”关于他的致良知说,学界多从哲学角度进行考 究。致良知说包括 “良知 ”和“致良知 ”两个部分,本文从这两个概念出发,进而探讨它们对现代 教育的启示意义。
致良知 ”的哲学涵义
一)良知。
良知”一词出自《孟子 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 知也。”《说文解字》说 良,善也。”《诗 邺风日月》有: 德音无良。”良”字的本意主要有 两种意义,一是指原本具有;二是指善良,人的道德品质较好。 “知”与“智”相通,意思是认
良知”的意义可做以下几点理解
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结合起来,对王阳明的
,是心之本体。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 ”。[1]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
灵昭不昧的天理,他把良知等同于天理,良知为天理之自然显露。每个人都有这种灵昭明觉的 天理,那么只要把 “思”的“发用 ”掌握好,所思考的就是天理。他把良知、天理、性、心之本体 等同起来。天理和人的本心是一回事,心即理,因此又说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所共具有 的、不受打扰的 “恒照 ”状态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