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精品文档
: .
窦桂梅:公开课教学感悟之二
在秋天里站成春天
――公开课教学感悟之二
任何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都必须 好好儿设计。
公开课教学也是如此。
教学的一个开头,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环节,虽可能是短短 几句话都需精心雕琢,因为学生生命的每一天都需要新的
“营养”,为师的你必须悉心“浇灌”,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教公开课《秋天的怀念》时,仅开头便十易其稿: 在第一稿之前,我已经想了许多开场白,最后我拿出了史铁 生在《我与地坛》中的一个片段一一这也是在大量阅读的基 础上精选出来的: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 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 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 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 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 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 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 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此设计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带着和作者一样的自责和内疚
情感走进课文,这就很好地为这堂课的情感定下了基调;二 是为了体会“好好儿活”,而做铺垫。因为这句话很好地揭 示了母亲心中的“好好儿活”的涵义,即让儿子有一条路走 向自己的幸福;三呢,告诉学生该段出自《我与地坛》 ,抛
下“诱饵”,课后让学生寻“线”阅读。
日常课,这样设计也许就算可以了。不过,细琢磨,你会感
觉这样开头明显有主题先行、 先入为主之嫌。“诱敌深入”、
“请君入瓮”等等这样的成语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尽管这 样设计下了一番功夫,但改进的想法还是钻进了我的脑子。 于是有了第二种设计。引入台湾儿童诗人方素珍的一首诗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
每逢这个日子
我的眼泪就不听话
我不喜欢这个日子
真的
每逢这个日子
我就更想念
睡在荒野中的妈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想从学生年龄特点入手,从“童真”出 发,感受到儿童对妈妈的怀念,同时扩展“广度”,补充一 首诗,加强语文的积累。感觉这样比第一次引入的中年人对 母亲怀念的文字显得要高明些。可事情就怕琢磨一一设计还 是有些生硬且不自然。因为从儿童眼中对母亲的怀念,到史 铁生关于“母亲”的怀念,中间的跨度太大了,而且表达思 念之情虽然相同,但背景以及主题完全不同。更担心的是, 怕学生“跑题”一一孩子爱“发散”,“荒野中的妈妈”会 让孩子产生很多的联想,这样一来,要想马上收回心思进入 文本教学,恐怕还得绕一个不小的弯儿,这样做反而会削弱 史铁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应有的位置。
怎么办?干脆“删繁就简”一一
于是,第三稿索性这样开头:
1、 读题目:“秋天的 怀念”;
2、 颠倒还可以读“怀念的一一秋天”;
3、 如果让你以此为题作画,你会画什么?
够简洁了吧?这样做的好处是教者可以从学生们描绘的画 面——菊花、落叶、作者、妹妹等引入课文。可试教的时候, 学生们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得很丰富:什么丰收的麦田,金黄 的果实,红红的苹果,把这个“秋天的怀念”的画面涂抹得
“五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