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理想国》书评.doc

格式:doc   大小:5,075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理想国》书评.doc

上传人:916581885 2021/11/28 文件大小:4.9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理想国》书评.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理想国》书评
LT
《理想国》书评 豆瓣
哲学和政治本身就存在这对立。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的是驯服的公民,而非反叛的哲人。公民的德性和哲人的德性是两种不同的德性,一种是政治的或者说是肤浅的美德,它符合现实生活和政治生活;另一种是真正的美德,它在哲学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思考和批判的精神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政治生活中的美德需要一种具有野心的特质,而哲学生活中的美德则是以思想的纯洁性为前提。在思想还未被世俗玷污之下去对真理进行追求和探索。所以,哲学和政治生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相容的,哲学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自由,必然要嘲笑和怀疑并且批判一切,因此哲学对于政治尤其是政权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是有颠覆性的。 但是,再联想到苏格拉底的死,又是另一番解释。从苏格拉底安然赴死上看,它是一个热爱秩序和安全的人,从哲学上看,他的死说明了“政治确实不是最高贵的,但它是首要的。”所以,最终在哲学与政治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死亡。这表明它又回到了洞穴,这是他证明政治重要性的方式。 事实上,尽管哲学生活的意义和地位远远高于政治生活,但不一定要通过颠覆政治社会来达到,相反,应该尽可能的改善政治社会,因为始终都是那句话
“政治不是最高的,却是最先的,因为它是最紧迫的”。
眼睛有性质不同的两种迷盲,它们是由两种相应的原因引起的:一是由亮处到了暗处,另一是由暗处到了亮处。凡有头脑的人也都会相信,灵魂也能出现同样的情况。他在看到某个灵魂发生迷盲不能看清事物时,不会不加思索就予以嘲笑的,他会考察一下,灵魂的视觉是因为离开了较光明的生活被不习惯的黑暗迷误了的呢,还是由于离开了无知的黑暗进入了比较光明的世界,较大的亮光使它失去了视觉的呢?于是他会认为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辛福的,另一种经验与生活道路是可怜的。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会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象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眼睛是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

读《理想国》 :善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而不是坏的事物的原因。因此,神既然是善者,它也就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是
整个城邦也达到了柏拉图所说的“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有机整体。”柏拉图甚至使用“愚民政策”希望将人类像家禽一样选种优化,并且不惜使用“高明的手段”。“治理者为了被治理者的利益,有时不得不使用一些假话和欺骗,它们都是作为一种药物使用的”。(459D )这种不近人情的安排事实上完成了外部性完全内部化,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完全没有私利可寻。我虽然不相信也不赞成这种安排的实行,但是,即便作为一则寓言(或者是黑色幽默),它对我们这个受难于负面外部性的世界存在着巨大的启发。至于柏拉图的“愚民”我倒愿意理解为无奈之举,如果我们真的沦落到需要使用对待家禽的残酷的手段才能做到人格无私的话,那也应该是我们自己的悲哀。非洲有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希拉里·克林顿写了一本关注教育的书就叫做《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不知道与柏拉图的智慧有没有直接关系。也有人对统一的幼儿保育提出过质疑,认为共同的拥有也意味着共同的疏漏。我不知道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但是很期待整个社会能够共同关注儿童的教育,用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的爱心,为所有的孩子保持一种美善的社会氛围。至于哲人王这回事,柏拉图在提出这个想法之后,用三个比喻阐明了理由。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温和而又克制的